哎呦不错:第973期
@ 李不觚:昨天上课讲到「普通の顔」,抖了个 “平平无奇古天乐” 的包袱,这是几年前的网络热梗,我记得还有 “不知妻美刘强东” 什么的。万没想到底下的学生一脸茫然看着我,毫无反应,只有我独自在讲台上尬笑…… 妈呀太尬了!才反应过来,06 年出生的大一学生根本不认识古天乐是谁。再一次鲜活地体会了代沟之为何物。
@ 茨冈女神: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织子姐姐要早起:求事业去五台山,求子去普陀寺,那求财呢?
去股寺。
@ 福报 KOC: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兜底,确保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不犯浑,孩子的人生空间和发展上限一定不是你父母教育出来的,更别提那一套套神神叨叨拼命造词的科学育儿理论。
别太把自个儿当回事
@ 程老湿爱吐槽:“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阴阳每一天”
@ 方出神:年轻最需要的是以小博大,也就是所谓的上杠杆,去有杠杆的城市,在有杠杆的行业,做有杠杆的选择。可惜如今留给年轻人的只有房贷这一个假杠杆了。
@ 浪猪灰头林登万:
唐纳德・特朗普:1946 年 6 月 14 日出生
乔治・W・布什:1946 年 7 月 6 日出生
比尔・克林顿:1946 年 8 月 19 日出生
@ 专业戳轮胎熊律师:我朋友小孩的学校,老师在家长群告状,说让小孩子看点正常的东西。
小孩子写:我看我老师也是风韵犹存啊……
关键他孩子老师未婚,30 岁……
反思
人家主页里放 6 张妹子照片,你就信人家是妹子。
朕空间放 6 个兵马俑,你竟然不信朕是秦始皇。
选择
你说高盐伤肾,我充耳不闻。
你说烧烤致癌,我一笑置之。
但你要我跑步,对不起,跑步伤膝盖。
谜题
问:最卷的地方是哪里?
答:木乃伊博物馆,那里有的是人干。
本质
什么是 sql 注入
HR:你叫什么名字?
面试者:我叫你被录用了。
HR:你好,你被录用了。
然后面试的人就被录用了。
方法
北极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我看了很多熊打架的视频才发现的:
北极熊打架时很喜欢站立起来,仅用两条后腿撑地,它的重心肯定是不稳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一个扫堂腿过去,理论上来说必然能够轻松放倒...
悲哀
问:感觉狗的风评渐渐不如猫了,为什么?
答:猫不用溜,而你家狭小的空间,会让狗抑郁。连狗都知道住的地方太小会抑郁。
条件
问:给你 100W,让你和一头猪舌吻 10 分钟,并现场直播超过 2 亿人观看,有多少人愿意?
答:能先卤一下吗?
措辞
晕碳水这个词是哪个伟大的发明家发明的?
给我们这种吃饱就困的猪头肉找这么牛逼的借口。
原因
戊戌变法是什么刺激了慈禧的神经,让她先同意,后反对,再镇压?
“妈,给我钱买书。”
“哦,学习是好事啊。”
“不是的,不是教材,是课外书。”
“课外书...也可以,不影响学习就行。哦,对了,什么书啊?”
“《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自己是自己 xx 的第一责任人”,是此后最重要的社会理念
@ 九边 Pro: 我以前一度理解不了美国那边为啥大家读博的激情那么弱,后来知道他们已经经历过了我们当前这种情况。上世纪 80/90 年代,大学生供应太多,导致根本没有那么多岗位,而且美国那边私营为主,国家没义务解决就业,导致很多文科和理科博士去加油站工作作为过渡。一直到现在,美国博士找不到工作很正常,或者说找不到适合博士的工作很正常,博士当本科用。
那后来怎么解决的呢?
没解决,一方面大家不那么热衷学历了,另一方面美国人适应了找不到工作就去灵活就业的状态。其实大家上某书,就能看到,很多国内去美国读博的妹子,也不去上班,在家带娃顺便起号做自媒体。当然了,并没有说都就业难,CS 专业并不难。
如果没班上就去创造个班,就跟前些年提倡的 “万众创业” 似的。不出意外,这两年又要提这个口号了。
没办法的事,“自己是自己 xx 的第一责任人”,是此后最重要的社会理念,其实两亿灵活就业已经在被迫践行这一理念了。包括博士,明眼人都看出来已经极度过剩,只是还没形成社会共识罢了,现在才初步形成本科过剩的共识。
不仅年轻人,35 岁以后的中年人也得接受工作越来越难找的现实,甚至有博主已经建议大家别找了。所以每个人都得提前考虑到时候自己该做点啥,比如嘴皮子好的提前搞个号,动手能力强的哪怕做个乐高博主。啥特长都没可以考虑下做体力劳动,随着咱们国家跟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超越,必然的结果就是体力劳动越来越贵。
最近有一批大学撤掉了本校的法学专业
@ 唐律疏议 V: 最近有一批大学撤掉了本校的法学专业。
解释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上的法学人才供给过剩,很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专业年年挂红牌。索性撤掉,停止招生。
问题来了:中国的法学人才真的过剩吗?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你说 “过剩” 吧,那法院的案子堆积如山,立案往往得等好几个月,案子实在太多,人手实在不够。律所的律师也是二八定律,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你说不 “过剩” 吧,就业率那么低,很多法学生毕业即失业,不得不去其他行业,法学专业都成了多个大学的红牌专业。
造成法学专业这种过剩短缺二象性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法学教育太渣了。
学校教出来的不是社会上需要的法学人才。货不对板,自然一边学生失业,一边人手不够,“过剩” 和 “短缺” 并存。
中国的法学教育有多渣呢?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 核心课程里面没有教学生如何查询法条的内容。没有教学生如何使用北大法宝、威科先行等法律数据库的内容。大量的学生毕业的时候还只会百度查法条,也不知道哪里能查到现行生效最新版的法条,对法律是否现行生效的判断能力跟 AI 一个水平。
- 本科实习时间过短,安排极不合理,导致划水严重,实习完全沦为有害无益的浪费时间。一般毕业实习都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同时要准备考研、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无论怎么看,实习都会被排在重要性的末端。而一般学校为了升学率和法考通过率,对实习的摸鱼划水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实习根本没有任何有益效果,只是单纯妨碍学生法考和考研。
- 法学院严重缺乏具备充分实践经验的教师。法学院招聘教师主要看的是学术科研能力,丝毫不看实践能力。一个有科研项目发表过论文但从未从事过司法实践的法学博士,和一个从事审判业务工作 20 年但只有本科学历的老法官相比,前者在应聘法学教师工作的时候可能还略有优势。一群自身就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上岗就能干活的毕业生?
总之,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已经快 30 年了。但是上述的这些弊端,从我上大学到现在,20 多年过去,没有丝毫改观,甚至还因为增加了大三学生也可以参加法考的规定,某些情况甚至还恶化了。这是不符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的。
我认为法学教育应当大量参照医学教育的经验,大幅增加实习实践内容,并增强实习实践的考核强度。法学院教师的招聘,可以在科研能力打底的情况下,优先招聘具有博士学位或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作为法学院的教师。对法学院教师的考核,应当优先看学生法考的通过率,相关科目的得分率等。可以在法学院开展某些科目的全国统考、全省统考等考核方式,以学生成绩作为相关教师的升降奖惩标准之一。
有人可能会觉得那这样大学老师的考核跟高中老师差不多。我的回答是:那又如何呢?大学法学教育是为了给社会的输送数量充足并且质量过硬的法治人才,而不是为了去考虑大学老师的生活跟高中老师应该有什么区别。
对于那些特别擅长学术研究的法学院工作人员,可以保留原有的科研赛道,通过项目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作为奖惩的依据。毕竟法学研究也是高校法学院的存在意义之一。但学术科研不要与教学赛道强制重叠,以免互相掣肘。研究员归研究员,教师归教师。研究员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教师,做好自己的人才培养工作。
人究竟还能干什么
@ 木遥: 因为 4o 生图的爆火,群里又开始聊那个聊了无数遍的「人究竟还能干什么」的话题。有个朋友提到我几年前写的一个长微博。
我翻了一下,原文是关于《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这本书的书评的评论(没错套娃了)。原来一晃眼已经四年过去了。所以文中说的「再过几年」,exactly 就是现在。
=================
当代人面临的基本社会观念是:人的社会价值完全取决于他的经济价值。
人的经济价值,要么体现为投资性收入,要么体现为劳动性收入。但投资性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有没有顺利在正确的时间上车,不完全是运气但强烈依赖于运气。如果抛开那些有投资性收入的幸运儿不谈,于是,考虑到现代社会原则上就无法保证充分就业这个经济学事实,逻辑上自然的后果就是总有一部分人被命运蛮横地宣判为没有价值的人。
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太容易这么想,因为朝气蓬勃,初入职场,觉得一切都还闪着希望的金色之光。但那是玫瑰色的假象:那不是人的经济价值在闪光,那是年轻的经济价值在闪光。
过了 35 岁,年轻的价值急剧缩水,问题就来了。
少数职业,经验本身有价值,比如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医生的社会地位近乎贵族。这里当然有美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但医生确实是少见的那种年轻时熬过地狱中年后迎来源源不断丰硕回报的的行业。
大多数职业并没有这个特点,或者只给金字塔顶端的少数行业精英以保障。一个人完全可能人到中年,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一旦运气不好被裁员就跌落深渊。而如前所述,没有经济价值的人,社会是认为他连作为人的价值都丧失了的。
于是就有了书中那条苦涩的的观察:「与其说找到了工作,不如说失业的白领们自己出钱给自己买了份工作,要自带干粮,才能得到一个推销别人产品的机会。」这样赔本赚吆喝的唯一目的,就是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人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克服存在的危机。
让我把问题问得残酷一点:我们究竟为什么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呢?这个假设本身是不是在当代就是错的?
古代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平均寿命就是三十来岁。近代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工业化国家就没停止过殖民和战争,像绞肉机一样消耗着社会上的过剩人群。二战后,资本主义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和平扩张。在年轻人人数超过中年人的战后初期,一切都还不是问题,中年人可以安居各种小型金字塔的顶端。等到社会年龄结构开始老化,没有那么多金字塔尖分给中年人了,人类社会终于推车撞壁,无法再回避这个问题了:人到中年,但受行业特性所限又无法提供超过青年人的经济价值,(甚至再过几年可能也无法提供超过 AI 的经济价值),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令人惊讶的不仅是这个问题没有容易的答案,而且是它似乎压根就没有被社会充分讨论和面对过。仿佛这里有一重禁忌,仿佛这个问题本身大逆不道。没有心理和智识上的准备的结果,是许多人 —— 真的许许多多的,有时候是一整个一整个行业的人 —— 完全是在用肉身的撞击去探索它的答案。
并不是所有悬崖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社会至少有义务提醒大家悬崖的存在,有义务把这个问题摆到台面上来。要么打破假设,要么重构价值。
要么就像现实一样,眼睁睁看着前仆后继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时候跌下去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