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哎呦不错:第978期

简单图床 - EasyImage
@ 喜欢吉普 - 男人帮: 越不会开车的人用自动驾驶会越不安全。现在的所谓自驾其实还是个辅助驾驶的概念,而且这玩意儿一旦出了那种它搞不定的场景,它马上撂挑子,并且留给人类反应的时间很短。这时候就需要驾驶员有很快速的反应和丰富的驾驶经验来处理这种突发场景。不怎么会开车的人,遇到这种场景的危险性会更高 ​​​

人死后会变成鬼 那在鬼眼里人是不是未成年 —— 一只懒狗 ​​​

@ 耿直的红魔族大 F 师:
美国很多专家现在都在挠头
他们想不明白
他们国家的领导
为什么会没有任何实际威胁的情况下
要得罪所有美国的盟友
干死美国重要的国际贸易
并且,在通胀严重的情况下
还要进一步加剧通胀
只能说,这真的是天降萎人了 ​​​

@ 风中的厂长: 我觉得这一轮加关税伤害最大的是东南亚,国内的出口已经是机电设备新三样为主了,包括高科技产品。这些依靠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加上自己卷出天际,老外很难卷得过咱们。而传统低端出口,比如鞋子衣服只占了 4%,但是东南亚这部分低端的占大头。另外出口也不像以前那么依赖美国市场了,而东南亚经济脆弱,产业链不完善,受打击会相当严重。当然很可能会跪,比如减免对美关税啥的换取 “减税”,但是那样做的话,对本国经济同样打击很大。

@ 知名在家做饭也把号炸了博主: 我们建冷库,为了防止人被关在里面,我是一再要求不允许使用自吸门或者贴合门。必须要从外面拉插销。并且小栓上面要开洞,光重新做这个特制的门。我就多花了 1000 多块钱。就是为了可以从里面将插销拉开。很多时候不是不会创新,也不是不会智能化或者电子化。而是每一个设计都是人命关天。花里胡哨,看着很科幻,但是不防呆。

人们忘记了仇恨是一种内在的有价值的批判性思维形式。我从仇恨中学到了成千上万的事实 ——LocalDingus ​​​

在数字时代,死亡不仅仅是缺席:它是看着某人离开家族群聊,并且知道他们不会阅读下一条消息。——nilsohnee ​​​

@ 挖地瓜的超级鹿鼎公: 看了杭州土拍结果,大致推测一下政府的思路
郊区的高层地块很少了,基本上是低密为主,
市区边缘地段容积率大大下降,从过去 2.5 左右下降到 1.7,大概是为高端电梯洋房定制的地块。
传统市区和滨江奥体,这种热门地块,以高层为主的大平层,大面积,给热爱地段的高端消费者
整体上赚高端有钱人的钱,减少房产套数,减轻市场压力,推高市场单价,让普通改善中产进入二手房市场,引导二手房价格的稳定。

@ 福报 KOC: 合伙做生意,讲究的是合,是合作,是和气生财,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如果需要,还有妥协,各退一步。其中优势互补几乎是合伙做生意的最大的原因。
我想起来了,现在的男女关系,像是战争双方的谈判。我有 GFEDCBA 筹码,我要 ABCDEFG 结果…… ​​​

诊断

舌头上长了一个灰黑色的瘤,百度上说是癌症。

去了医院,医生用镊子夹出来了,是一颗花椒。

习惯

本人现在依然患有小学春游综合症:

只要第二天有事,第一天晚上肯定睡不着。

反思

不要再为过去而沮丧了,因为你根本无法改变它。

你可以开始对未来感到沮丧,因为这个你也没法改变。

后果

本来有时候退不退卸不卸都无所谓的,但是一看到“狠心退出”和“残忍卸载”这样的词,心就变得无比坚定,鼠标就忍不住地要移动到这样的词上疯狂点击。

失败

人可以懒到什么程度?

可以不吃早饭,也可以不吃午饭,躺到晚上一顿晚饭就解决了。然后还可怜兮兮的说,今天就吃了一顿饭。

含义

“厉”是把“万”开方,因此厉 =100,厉害 =100 害。

由此可见,夸你厉害其实是在骂你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社会真正宝贵的东西,那是一股激荡向前的锐气

@ 河森堡: 这几天,我在温哥华游历,越发感受到当下中国社会真正宝贵的东西,那是一股激荡向前的锐气。

大概在一年半之前,我曾来过温哥华,这次故地重游,依然喜欢这,温哥华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治安良好,居民友善,我游历的这段时间,还没见过什么大的幺蛾子,但正是因为故地重游,这次也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特别是此处华人社区的一种异样,那就是停滞,各个时间尺度上的停滞。

例如,温哥华这边有个商场,叫丽晶广场,这个商场里绝大多数店铺都属于华人,2023 年底,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商场时,就觉得这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年代感,招牌上老旧的霓虹灯管配上毫无设计感的繁体字,给人一种 90 年代港产故事片取景地的感觉,特别是在商场楼梯处,有几个张贴海报的柱子,我这次来时惊讶地发现,这些海报在内容和布局上,和一年半前我初次来时几乎一样,有句老话说,你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意在强调事物不息的变化,而这回我却分明感到自己时隔一年多,竟再次走进了同一家商场,几乎无法察觉此地前后有任何变化,而在同一时间段里,我北京住所附近,一家大型酒店完成了外部结构改造,商场的餐厅轮换了三分之一,健身房都跑路了两家,开了一家新影院,还开通了一条新地铁线,街景大变样,若以一年为时间尺度做对比,温哥华这里相较我在北京生活的地方,呈现出一股明显的停滞。

我还去温哥华市区的唐人街参观了一番,这里的停滞感更强,例如,在唐人街一家书店里,我竟看到书架上在售许多千禧年前后的老书,封面上还是郑伊健那代港台偶像,介绍流行音乐的小册子里是张学友年轻时的照片,一本关于经典电影的书籍里,最新的影讯截止到 2007 年,像这样的书在架子上码成一排排,给人一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观念上都还停留在 20 多年前的感觉,这是一种十年尺度上的停滞。

让我意外的是,这里街道上甚至还能看到百年尺度的停滞痕迹,比如,唐人街路边的招牌上,我能看到 “XXX 燕梳” 的字样,所谓的燕梳其实就是 insurance 保险的音译,但在清朝晚期,保险这一概念刚进入中国,汉语里没有词汇能对应洋人带来的这个新概念,所以就直接音译过来了,和把 “民主” 音译为 “德谟克拉西” 一样,在 2025 年的温哥华街头,竟还能看到招牌上在用晚清的翻译,我感到一股强烈的文化疏离感。

上文中提到的只是我印象深刻的几点,我相信很多来过温哥华的游客,都或多或少地能感受到这里的停滞,若以一年为尺度,这里的时间仿佛粘稠的树脂,若以百年为尺度,这里的时间犹如凝固的琥珀。

别误会,我并非想说温哥华的这种情况有什么问题,其实,我走遍大半个世界,发现这种缓慢的发展,乃至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停滞实属常态,像中国近几十年来这样日新月异激荡向前才是当代人类社会中少见的个例。

我出生在 80 年代末,亲历过整个中国社会奔腾向上的岁月,那时谈到社会问题,人们往往会有种思维惯性,那就是 “等过几年就好了…”,环境污染,等过几年就好了,国产品牌没竞争力,等过几年就好了,解放军装备落后,等过几年就好了,广大乡村基础建设太差,等过几年就好了,事实证明,诸多人们曾经关切的问题,过了几年还真就好了,以至于这种高速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心态,那就是我们默认社会肯定会发展,而发展自会解决问题,对于改开后的几代中国人来说,这个逻辑如此自然,犹如常识。

社会发展强化了这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又反过来促进了发展,在这种互为因果的交替反馈之中,整个中国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上都被打磨出了一股激荡向前的锐气,这是几十年来高速发展中沉淀出的宝贵财富,其宝贵之处需要置身事外到没有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需要站在燕梳公司的招牌下才能感觉到。

吴晓波老师曾经写过一套书,叫《激荡四十年》,是一套改开之后中国各界高速发展的社会纪实,书的内容我喜欢,书名我更喜欢。

因为 “激荡” 一词适用于奔腾向前的大江大河,那是一种树脂永远也不会有的状态。

特朗普正式掀桌,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

@ 阑夕: 特朗普正式掀桌,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算上今年二月三月分别加征的 10%,美国今年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已经累积到了 54%。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恰巧我前两天刚看完「激流」第二季首集,讲的就是一家帮助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的「中间商」生存现状,而这些想要在墨西哥落地的中国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在关税政策愈发收紧的背景里「曲线赴美」。

「激流」是腾讯自制纪录片,或许是因为踩中了时代变化的节点,这部作品时隔两年后推出的第二季,身上尖锐的味道又浓了几分。

编剧行业里有一个黄金法则叫「Show, don’t tell」,意思是在叙事手法上,展示永远比讲述来得更有说服力。

「激流」整个系列主题都很直白 —— 聚焦时代巨变背景里的微小个体 —— 而将小人物置于大时代里的挣扎与困境,重要的是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而非只是看到。

像这集「闯关墨西哥」里,苏秀勇既要面对墨西哥全然不同的职场观念,承担项目效率上的巨大压力,又要安抚客户和公司总部的情绪,不断对中国企业的出海盲点做出解释,最后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其实是绑定在历史进程上的,除了努力外,没有任何破局的方法。

这部分出彩的地方,在于没有着重笔墨去描述不断生变的贸易背景,而是将远在一万三千公里外的人物塑造,藏在了客厅堆积如山的国产泡面、昼夜交替的驾驶行程、以及荒草缠身的项目考察等镜头里。

正是因为这些描绘所指都在感受上,所以苏秀勇在围炉烤火时说出的那句「我想做一下我自己」才能令人心生感慨,时代洪流的叙事或许距离普通人很遥远,但个体的挣扎,却总是能够让人产生共情。

从创作角度看,「激流」的确达到了从微观切面去观察时代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无论「激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观众群体,它在主流叙事之外提供的另一种视角,与前者具备同样的讨论价值。

以往中国企业都知道出海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这件事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数据层面,对于企业出海后要面临的具体困境,不止普通人,恐怕多数从业者都是茫然的。

像是片中已经落地墨西哥多年的中资企业经理说「这边最大的困难从来都不是成本」一样,在企业预测与现实土壤之间,最难以被填平的,其实是认知上的鸿沟。

中国企业出海只有堪堪几十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我们听惯了太多大厂叙事,但只依靠这些小范围的偶发性,中国企业断然无法拥有如今的国际地位。

所以我倒觉得,这集最后选择将点落在「展望」上并非一种政治正确,它恰巧是从企业到个体数十年如一日的缩影,不论时代如何生变,困境和憧憬,展望与挣扎,永远都是并行相生的。

我同样很喜欢片头对「闯关墨西哥」的点题之笔,它表达出了中国企业出海步步为营的韧性,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据说后面几集会聚焦在极越崩塌后的 CEO 夏一平、在头部效应明显的跨境电商行业里寻找机会的散户卖家、以及上市茶饮巨头背后的加盟江湖这些现象上,一共五集,体量虽小,但切面观察的角度依然保持着尖锐。

总是,和对第一季的态度一样,无论是行业水准之上的制作质量,还是这个类型本身的稀缺性,我都愿意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部作品。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