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哎呦不错:第1055期

简单图床 - EasyImage
@ 丧心病狂刘老湿: 看到一个关于耶稣跟洪秀全之间关系的绝妙解释。
耶稣是老大,上了户口。
洪秀是老二,偷偷生的,所以没上户口。 ​​​

@ 考古學人: - 请问您是在什么时候获得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军事科学等多个博士学位的?

  • 喝高了以后。

@ 方出神: 很多人的心态:房子这东西,只要我不卖,我就没亏钱。哈哈哈哈哈,其实只要你的邻居偷偷卖了你就在亏钱了。

@ 郭嘉宁: 所谓夏天吃羊肉上火的这个事:
如果你信中医,那按照中医的理论,夏季潮热,阳气浮于外表,内里湿寒,因此要适当进补温热。
鲁南、皖北、苏北多地,都有伏羊节,夏天正是吃羊肉的时候。
如果你不信中医,那就更不是个事了。 ​​​

@ 荒谬 - 西西弗斯: 西大的补居民方法:财政端全民发钱,东大的补居民方法:平台公司全民发外卖券

@ 谨言慎行特别白: 在信息时代成长的人们,需要面一个尴尬的事实 —— 他们无法体验每种人的生活,却早早的见证了每种人的生活。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 将别人得到的,视为自己失去的,而这有可能会让人痛苦。

药店生意现在真的惨

@ 猩猩吸猩猩: 现在最惨的行业是哪个?而且,还会更惨。就是药店。 很多老板都跟我说,今年生意难做,你再难,都没有药店老板难?

药店老板有多难?

去年,全国有 3.9 万家药店关闭!平均一天,关 100 多家。当下最惨的行业之一啊!!

几年前,药店还是好行业啊,为什么现在这么惨呢?

有几个原因啊。第一个,就是网购。京东买药啦,还有,美团买药。有人可能会说,美团买药,不是还是药店卖的吗?怎么会对药店不利呢?网购对药店最大的伤害,就是比价,价格完全透明了。做生意啊,一旦信息透明,就要了命了。

还有一个原因:医药集采。药品价格都下来了,医院卖药,很多比药店还便宜。这生意还怎么做?

那药店的出路在哪儿?我说句很残酷的话:目前还看不到出路!而且,还要继续淘汰一大批。现在网购,美团这么方便,也不需要那么多药店啊。

外卖市场远未饱和

@ 信号与噪声: #美团外卖用户下单量突破历史峰值# 外卖市场远未饱和

这两天在中国国内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外卖大战重启了,中国版的 0 元购。

淘宝内置了饿了么外卖,基本 0 元免费送。2025 年 7 月 5 日,第三方平台监测的单量一度逼近美团。美团作为回应下午开始免费送咖啡奶茶,守住第一的宝座。传美团准备每天搞一个品类免单,死磕到底。

真是没想到,2015 年的补贴大战,在 2025 年还能再打一遍。当年互联网公司为了培养用户习惯,5 块钱吃一份 20 的盒饭,10 块钱 15 公里打车的场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滴滴到现在都还是一家独大,即便是 APP 被下架也没人敢破釜沉舟烧钱抢份额,或抢份额失败。但外卖有阿里 500 亿补贴,0 元购,力度甚至比 2015 年还要大了。

论宏观影响,补贴必然导致消费者心理价位的锚点下降,进一步加剧 TS。消费者习惯了奶茶就应该是不要钱的,后续很难提价。

但外卖的市场显然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中国有 14 亿人,外卖市场目前每天只有 1 亿单。一天至少有 2 餐可以外卖解决,还有奶茶咖啡,实质上外卖在餐饮业渗透率只有 3% 左右。

如果能够通过补贴,进一步培养消费者习惯,让外卖市场在餐饮业的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到 10% 甚至 30%,整个市场容量还有 3-10 倍的增长空间。外卖市场远未饱和。

城市治理最难的问题之一,还是个 “度” 的把握问题

@ 菊厂刘掌柜: 对于摆摊,我的看法也是,得规范下,现在有点太随意了。

摆摊,现在有两部分人怨言很大。

一个是街铺的经营者,他们付出了房租,但是没有获得对等收益,我就见过一老板本来租店卖卤肉,后来被摆摊的竞争的不得已,转掉后自己也也摆摊去了,那个铺子就一直空置了。

店铺水果店门口就是一摆摊的,脸对脸竞争,价格还不一样,不可能没怨言。

另一个就是周边住户了,摆摊的有些还吆喝,声音特别大,动不动搞到凌晨 2 点多,把地面搞的脏乱不堪,回家的路也堵的不行。

还有一些缺斤少两,质量堪忧,因为没固定位置 ,有事情也找不到人。

摆摊,是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但现在有点随意泛滥了,还是要治理下,但指望 100% 不让摆也不太现实,城市治理最难的问题之一,还是个 “度” 的把握问题。

真实的富二代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杭州金融女民工: 真实的富二代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最近发现没,短视频平台上多了好多厂二代,自己拍视频,自己做 ip,然后给自己家带货。

目前看到最成功的一个,是江苏南通一个做家居服的厂二代,女生,99 年,独生女,家里是开家纺厂的,从布料生产、打样设计到销售一条龙的那种工厂,家里厂房 5000 平。她爸爸是创一代,从事这个行业三十几年,她去年加入爸爸的工厂,主要负责直播和电商业务。

她的视频也很简单,每天就是更新自己去爸爸厂里上班的日常,直播、设计打板、拍图、对接上下游工厂、检查原料、理货搬货、打包、发货,反正什么都干,每天忙得脚不点地,40 度高温天照样在车间里哼次哼次干活,而且自己家的生意 365 天无休、天天零摸鱼。

两年不到,这姑娘已经把自己家店做到目前 dy 睡衣类的 top1,50 多岁的厂长老爸,20 多岁的下一任厂长女儿,线上线下相结合,新老联手打江山。

这样的账号还有很多,因为创一代们都发现,让二代通过这种方式接班,既能顺利融入,又能给工厂带来新的增长,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没有一个人是躺着的,都是铆足了劲在那儿疯干。

包括我的很多供应商,也是这种模式。第一代靠实体起家,现在到了二代接手的时候,都在努力拥抱新电商,我合作的好几个厂二代,都是公司里最拼的那个,维护渠道比商务更积极用心,你任何时候跟他们对接,他们都是秒回,而且对自己家的产品非常了解,同款去年正价卖多少、去年特价卖多少、今年为什么这么定价,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很努力,很辛苦,也很出色。

传统观点里对富二代的映象基本就是王思聪这类的,天天吃喝玩乐泡网红,不务正业的败家子,现实中的富二代当然也有这种,但是绝对是少数,因为这种废物玩着玩着就被踢出富二代群体了,不存在了,消失了,最后硕果仅存基业长青的,只会是最拼最努力最务实的那一批。

生存问题是非常残酷的,努力奋斗才是永恒的主题,无论你是什么二代。

微软大裁员背后:由 AI 塑造的新态度

作者:Alex Halverson《西雅图时报》商业记者 机翻

微软近期多轮裁员,使部分员工不禁自问:“下一个会轮到我吗?我还能找到新工作吗?”

这家总部位于雷德蒙德的科技巨头在五月裁减了 6,000 多名员工,随后在六月初又裁掉 305 人;新财年伊始的七月初,又再度裁撤 9,000 余名员工。

对于为何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要以如此罕见的速度缩减人手,微软给出的解释相对笼统:扁平化管理层级、剔除重复岗位。然而,那些被裁或存疑的员工,更多看到的是身边同事被叫去开会后便被 “拿掉”,却鲜少得到明确说明。

与疫情期间许多科技公司类似,微软曾大幅扩张。至 2024 年,其全球员工总数曾攀升至创纪录的 228,000 人,恰逢业内先前已大规模裁员之后。技术专家和分析师认为,或许应当相信微软的说法:过去几年那样的庞大人力已非必需,而在 AI 浪潮下,公司更需要的是投入建设数据中心、采购 NVIDIA 等厂商的昂贵硬件,而非继续以 “发薪资” 为最大投资。

15 年来,科技行业不断 “超大化”,微软等企业居于前列,“赚来的钱现在可以用在别处”,华盛顿大学历史学者 Margaret O’Mara 指出,“关键是,这些公司究竟需要多少人?”

对那些刚被裁掉的资深员工而言,微软重新回到频繁裁员、沟通不畅的老路,让他们曾见证的积极文化变革戛然而止。任职 25 年的前微软员工 Kelly Bowen-McCombs 感叹:“我一直是微软的拥护者,但看到微软抛弃原本更友善、更和谐的工作环境,真的很难过。”

微软并未将裁员与绩效挂钩,也未针对某几类岗位;公司表示,要组建灵活敏捷的团队,以在 AI 赛道中赢得优势,并削减成本,将数十亿美元投入 AI。

然而,迄今已有 3,120 名华盛顿州员工被抛入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数十年间,雇主 “争抢” 科技人才几乎成为常态,如今却不再必然。

过去数轮裁员中,工程师受影响最大 —— 主要是软件工程师,也包括一部分固件及云网络工程师;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同样面临高压。华盛顿州就业安全部经济学家 Paul Turek 警告,今年的科技行业招聘可能不会像此前那样迅速回暖,“很难找到另一家科技公司愿意现在就雇你”,“到冬天,科技领域就业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迈向 AI 新前沿

自 2022 年底微软投资支持的 OpenAI 推出 AI 聊天机器人 ChatGPT 后,公司将重注全押 AI。Copilot 已被整合进 Office 软件套件,员工内部也可使用各类 AI 工具。微软视 AI 为与电力同等的基础性技术变革,也预测 AI 技能将在未来变得像十年前的编程技能那样宝贵。

曾以 “房间里最会欺负人” 的形象示人的微软,在 Satya Nadella 主掌下,努力打造兼具创新与同理的企业形象,较少遭遇 Meta、亚马逊式的企业文化批评。但随着大规模裁员与对 Copilot 使用、进驻办公室天数等细节的量化追踪,一种 “旧微软” 式的紧张氛围正渐次回归:同事间开始猜测谁会先 “被送下车”,也更加注重不留把柄。

持续 “烧钱” 与文化冲击

在全力押注云计算后,微软的营收和利润持续攀升;但为追赶 AI 基础设施,季度资本支出剧增。仅今年,微软已向 AI 基建投入约 800 亿美元,相当于过去 13 年西雅图市财政预算总额。资金大量外流、投资回报尚无定数,公司不得不压缩开支,而那些为微软 “文化” 买单的员工则面临更大风险。

一位在微软任职多年的数据科学家透露,她曾拒绝过一家薪酬翻倍的竞聘邀请,只为避开 “高压文化”,却在近年感到团队压力骤增:项目进度倒推排期、更多关键绩效指标、强制使用 AI 工具,还监控 Copilot 在 GitHub 上的调用频次。

她说:“没人会直接威胁你,但在这样氛围下,你不想留下任何会被盯上的把柄。”“谁也不知道裁员的真正标准 —— 我并不是唯一一个现在在找工作的人,但现在的求职市场实在太残酷了。”

结构性变革与展望

尽管整体失业率仍低,工资增长稳健,经济前景却充满不确定性。技术行业历来对经济波动免疫:像 1990 年代互联网时代,也曾出现先盛后衰的周期;历史告诉我们,新技术浪潮可重塑行业格局。Turek 问道:“这一次,会有更多人失业还是更多人找到新工作?”

微软积极提倡 AI 再培训,并试图将 Copilot 链接至几乎所有产品;但它并未将 AI 与裁员直接挂钩,而行业内也已有先例:Salesforce 表示因 AI 采用减少了工程师和客服招聘;亚马逊 CEO Andy Jassy 亦预告,AI 渗透下该公司总部人数或将下降。

“旧微软” 氛围回归?

Bowen-McCombs 曾在 2024 年一月见证自己所在项目被迁至印度以降本,她虽争取到团队新职位,却自己无处安放,六月被通知离职。不久,她的丈夫也在当轮裁员中被清出系统。她回忆,曾在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时代经历的 “老微软” 是一个人人防着谁先被 “推下车” 的地方,Nadella 上任后文化曾一度 “焕然一新”,但如今却似乎慢慢回到过去。

在五月裁员潮后,一些员工表示被 “突然” 裁掉,事前唯有谣言四起,经理也难给出确切答复。许多人被召到匿名电话会议上,连名字都不点就被同时宣布离职。

一位产品设计师感慨:“这种氛围让人坐立难安,我绝不能在现在这个市场上失业。” 而当裁员后仅一周,Nadella 又在 Build 大会上邀请 Elon Musk 同台畅谈 AI,令部分员工更感错愕:“裁员后一周,他还请‘联邦政府裁员大师’上台,给我们的信号到底是什么?”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