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不错:第1095期
@ 青春的泥沼: 今天看到的几个段子:
1、牛市要抓龙头,比如寒武纪这种,不要去关注英伟达,这种只能被称为美国的小寒武纪。
2、牛市要买 20% 或是 30% 涨停的票,买 10% 涨停的票,你输在起跑线上,涨停都比别人少。
3、先涨带动后涨,股民共同富裕。
4、牛市赚钱了,周末大家一定要去消费,扩大内需,但是满仓踏空的就老老实实吃面条吧。
以上仅供娱乐,请勿据此操作。
@Ridiculeisnormalcy: 看了一个美国大厂员工的幸福生活,一天工作三四个小时就好了。其实这是不少大厂人的生活,是真的。评论中有一条也是真的,大厂是靠 1% 的人撑起来的,如果我再把这个比例扩大一下,可以到 5%,也可以再把范围拉到 20%。这 1% 特别聪明杰出的人架构好产品竞争策略,这是最重要的,是影响企业长远价值和成长的生命线。5% 的人是把这种 vision 变成技术现实的人,另外 20% 是 day-to-day 日复一日去努力执行的人,无论是技术,还是运营层面。我是那 20% 的人。然后,就真的养了很多人做无用的工作,表演工作,可以说整个 team 就是个 bozo team. 其实这难道不是世界的结构吗?
@ 无边桃炎: 小时候 8090 独生一代总被说「自私自利」,长大后被夸「主体性超强」,可见人最重要是活着,活得够久总会等到好时候的
@ 江东猫草: 你以为的风险投资:买币,买股。实际上的风险投资:买房
@ 信号与噪声: 中年男人为什么要炒股?姜文这样形容中年: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股市就是中年人的 “春药”,寄托了最后一点生活外的盼头吧!
@ 风中的厂长: 我在想,为什么现在到处都是成功学,而没有失败学,成功学从来不会告诉你你他爸爸是老板,他爷爷是校长,她姑姑是主任。但是失败学,可以告诉你避开哪些坑,把失败学吃透,那才是真正的成功学!
@ 王天定: 我在微信、微博、小红书三个平台上,看到中国高校几个不同面相:
微信群里,喜报频传,拿到各类大奖、申请到各类项目、出版各类专著、发表各类论文,同事纷纷点赞贺喜;
微博上,博士跳楼、教授早逝、学生哭喊卷不动;
小红书上,则是各类举报,老师控诉学校职称评审不公平、学生控诉教授性骚扰。
@ 雷斯林 Raist: 看了个统计。
说日本有工作的工薪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每年 194 万日元。(9.4 万人民币)
而日本有工作的单身上班族,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每年 367 万日元。(17.8 万人民币)
原因是进入家庭以后会生孩子,工资要给好几个人平均,立马平均数就下来了。
然后全日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每年 180 万日元左右。(8.7 万人民币)
所以小红书上在日华人说,如果在国内能找到税后年薪 10 万的工作就别去日本了。
厂商不如把营销费用省下来给消费者,这个逻辑不通的
@ 李杰灵: 经常有网友说,厂商不如把这个营销费用省下来给消费者,这个逻辑看似有道理,其实狗屁不通。
首先我们得明确第一件事,商品的价格是价值决定的,而价值又体现在供需关系上,也就是说厂商哪怕把营销成本省下来了,也基本不会体现到售价上。以我爸种的黄金百香果为例,不管他 60 亩地到底是投了 40 万还是 400 万,里面包不包含营销费用,它的售价能按成本来定吗?不能,他得按供需关系来定,只要有人买,定再贵也不算贵,只要没人买,定再便宜都是贵。
回到我们熟悉的手机行业,苹果一年能拿走手机行业大部分利润,你觉得苹果公司会因为某年省了几十个亿的营销费用,或者省了某部分硬件的成本,把价格降下来吗?不会,因为它的定价逻辑是哪怕它卖一万多块依然能卖掉,也就是说售价并不由成本决定,而网友所说的营销成本也是一种成本。
话说回来,其实现实生活中,营销成本降低或者砍掉,非但不能让售价变低,还极有可能让一款产品售价变高或者直接死掉。大众消费品的成本逻辑是卖得越多,生产成本越低,卖得越少,成本越高,不通过合理的营销手段多卖一点,你想买的产品可能更买不到。
然后再来明确第二件事,公司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人买得起的优衣库并不比极少人才能买得起的 LV 更高尚,无论是走性价比路线,还是走高端路线,又或者忽高忽低,本质上都是这家公司切入市场竞争的角度和策略。市场上所有商品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当高端稀缺的时候,你开公司切入高端赛道,成功的概率就高一些,当性价比产品稀缺的时候,你开公司切入平民赛道,成功的概率就高一些。有的花钱营销自己高端有实力,有的花钱营销自己性价比有良心,其实本质上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产品卖出去,我认为没有高尚低劣之分。
到这里我们还需要再明确最后一件事,就是一家成熟的企业,它的营销费用应该是可以精确测算的,也就是说投放多少钱能销售多少产品这件事有个大概标准,类似于网店投流,投到多少钱利益最大化,过了那个标准线边际效益就很低了,所以我认为目前市面上的成熟公司,应该都不存在浪费营销费用的情况,如果你经常看到某一个广告,那么存在一种可能,就是你其实就是它的目标客户,另外就是这家公司的营销手段很精准,每次都能触达你。
国内高端水果价格普遍在跌,原因很简单,就是供应上来了
@ 菁城子: 最近几年,国内高端水果价格普遍在跌。原因很简单,就是供应上来了。
阳光玫瑰原产于日本,国内种植面积和产量,过去十年涨了 10 倍。爱吃的人再多,架不住供应量暴涨。
荔枝过去一直很贵,消费总量增长同时,产量也在悄然上张,只是相对滞后(荔枝树要三四年才挂果,形成规模化产量要多等几年)。
今年气候适宜,荔枝产量暴增,价格急剧下跌。十块钱以下的荔枝卖了一个月,这在往年看不到。而以后这样的现象,可能就常见了。
号称水果之王的榴莲,给人的印象就是贵。原因是,国内榴莲产量极少,消费几乎靠进口,一半来自泰国,其他是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
2013 年以后,中国的海南和云南探索自种榴莲,并克服了技术难题,国产榴莲品质得到保障。2018 年起,海南大规模种植榴莲,目前面积已超过 4 万亩。
榴莲生长也需要时间,挂果至少等 5 年,十年后才可形成量产。媒体报道,海南榴莲目前有 4000 亩挂果,后续产量还在形成中。新种榴莲还在跟进。国产榴莲短期内无法替代进口,但也是极大补充。
由于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前些年泰国和越南大量新种榴莲树,过几年这些国家榴莲产量还将上升。水果是中国 - 东盟自贸区零关税商品,不存在进口阻碍。可预见的时间内,榴莲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
最近几年,类似的水果还有很多,比如樱桃。一方面是智利车厘子在大量进口,本土樱桃产量也在增长。
水果培育技术门槛低,产量天花板却很高,即便国内短期内无法自产,进口也很好解决。
而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各种地理和气候条件都有,大多数洋水果都能本土化。只要引进,试种成功,接下来就是规模化、上产能,把价格打下来。这样的故事这些年一直在反复上演。
一位素人苦恼,自己在体制内工作,很喜欢乘公交车
@ 扭曲马先蒿: 红薯给推荐了个帖子,一位素人苦恼,自己在体制内工作,很喜欢乘公交车,享受坐公交车穿过城市的感觉,但是又介意被同事们指指点点。
看到这儿肯定很多人和我一样云里雾里,直划到评论区一条作者点赞的评论才真相大白:大意说完全理解作者,作者一定是工作生活在县城或者小城市的。
而这些地方能在体制内工作的都是本地人、衣食无忧,人人都是开着小车舒舒服服来上班,如果坐公交,岂不是显得自己家境堪忧,地方小过不了几天闲言碎语就要传将开来。—— 这真是每天耗费漫长通勤时间、不得不仰仗公共交通的大体量城市上班族很难想象的一个场景,也是县城婆罗门世界的神来之笔。
@ 顾扯淡: 这个是真的,别说小城市了,我有个同学,二线大城市体制内的工作,单位不算特别忙的那种,所有同事表面一团和气,但都会议论哪个人车好,哪个人换表了,哪个人用的包是假的所以肯定家庭不幸福,老公没本事 / 不舍得花钱。
@ 不是很优秀的白日梦想家: 所以我看一些文明程度低的人真的是没苦硬吃,她们一帮生活无忧的人,最爱聚在自己叽叽喳喳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 小飞侠 666 飞飞飞: 哈哈哈哈,难怪同事们动不动问我怎么还不买车,要不就是略带阴阳怪气的说 “买个电车,便宜,不用加油”, 我好像是活得太不顾他人眼光了
@FloraMicsm: 国企,事业单位,也都是这样的,看你住的房子,开的车,穿着打扮来判断你这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