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不错:第1104期
@ 风中的厂长: 现在我把国产新能源车当成休息室,累了去车里面坐一会儿,零重力座椅躺平,打开空调,打开座椅按摩,看会儿电影,可以一边刷手机,影音效果很很好,流量是车自带的不需要花钱,也没人打扰,没有发动机噪音。太舒服了,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一个休息场所,还是娱乐场所,独处的空间。
@ 阅读兽 ReadingCub: 「宏大叙事就等于底层的毒品。」
@ 信号与噪声: 许多人在买车、买房、买股票这种大事情上,常常很草率。在买牙膏、卫生纸这种小事情上,常常货比三家斤斤计较。这就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然后勤勤恳恳半生一次错误重新走进风雨,一辈子都在重头再来。
@Samuel 叔: 一个市场超跌和超涨末期是一样的:当拐点来的时候,大家并不确定。等确定的时候,差不多也快过去了
@ 一玶海岸: 是否可以这么说:在盛唐之前,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三曹。
@ 苏湘意气: 谢灵运:曹子建第一我第二
@ 沈丘池: 领导的格局还没我大
我请假了,领导不高兴。反之,领导请假了我就很高兴,这就是格局。
@ 独立小欣: 今早起来发现电动车的头盔被偷了
一共五个红绿灯被拦了两个
我说我的头盔昨晚被偷了
交警说这都是你们这些不爱戴头盔的惯用借口
@ 信号与噪声: 200 亿规模的投顾
1% 管理费就是 2 亿
0.5% 管理费是 1 亿
0.2% 管理费是 4000w
0.1% 管理费是 2000w
所以,无论投顾产品、私募基金、公募基金
第一目标都是:做大规模
核心能力都是:忽悠买入
@ 文成厚: 中国不可能三角:好东西 - 普通人 - 不用抢
已知自己是普通人,房子由限购变为不用抢,那根据不可能三角得出,房子不是好东西了
相似
钓鱼和娃娃机的共同点:
1、一玩就是半天
2、常常一无所获
3、钓到的鱼/娃娃基本没什么用
4、直接买鱼/娃娃更省钱
5、钓上鱼/娃娃,无论多大都要炫耀
水平
中午在肯德基一边吃一边看股票,一个乞丐进来乞讨,我给他一块鸡翅后继续看,乞丐啃着鸡翅没走,也在旁边看,过了一会,他悄悄的说:“长期均线金叉,KDJ 数值底部反复钝化,MACD 底背离,量能喇叭口扩大,这股要大涨了!”
我很是惊诧问:“这个你也懂?”
乞丐说:“不懂我能有今天?”
现实(一)
去清华参加腾讯校招,周围很多 cs 的毕业生啥玩意不会,竟然偷偷抄我的答案,也没人管。
后来才意识到,这是腾讯的校招,考的就是抄别人的答案。
现实(二)
日本的地雷系意思是平时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交往后发现不对劲,像地雷一样外表看不出来,踩到才爆雷。
国内这帮地雷妹地雷男能不能改名叫惊雷,老远一看就知道这人有病,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差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听着就很励志。
“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听着就很命苦。
数量
上海 985 毕业的比上海的垃圾桶还多:
上海垃圾桶数量是 4.5 万个,985 大学生数量是 17 万人。
也就是说,如果 985 大学生决定联合起来攻打垃圾桶一方,每个垃圾桶要对上 3.777777778 个 985 大学生。
你不知道,你也不在乎,你对垃圾桶的漠视令我心寒。
特点
问:你们坐过飞机吗,那玩意啥感觉?
答:经济舱不如公交舒服。
反思
突然想到,唐僧的体能也不容小觑:
单手控马,单手持杖,那杖重量怎么也得有十几斤,就这样走上几万里,放在猛男圈也是一段佳话。
标志
成熟最大的标志,就是不屑与人争论。
领导说他会飞,我都会让他注意安全。
月饼是真好吃
@ 我想我正在沉入一代人的海: 看到蕾克老师在征集月饼信息,我这么馋的人,还是有发言权的。
前两年流行陈皮豆沙,初尝很惊艳,但后来总的感觉是甜,容月是名品,但高估了,选择南记就不错,也不贵,有碎陈皮颗粒在豆沙里,包含浓郁的陈皮味道。如果有江门朋友能买到本地饼店的现做,那才是大众精品。
金九是莲蓉蛋黄的世界里的标准件,我对广州酒家和莲香楼已经祛魅。
所有的鲜肉月饼都是个点心,约等于烤肉包子(但又远远不如新疆的烤包子)。这个就不是月饼,如果非要吃,去苏州,长发商厦总在那里烤制,远远传来熟悉的香味,比上海的好吃,本地的光明邨也不过如此,一群人排队是在展示他们的无所事事。
顺带说,杭州的榨菜鲜肉月饼的问题是榨菜太少,不敢放,也是个烤肉包子。
上海本地人过去吃杏花楼,我喜欢他们家的椰蓉,老式点心味儿,但最好是最近出炉的,不是大半年前最好冷冻的。
云南的云腿最近认识的人也多了。包括小众的昆明源贸园也被人知道了,我吃过几次,油大糖多,吃多了有点腻,不是很精致,他们家的火腿面包,鲜花烧饼非常好吃,都只要五六块钱,可是都不能快递,真正的好东西是本地人吃的。
贵州省医那些非常一般,就别拿来说话了,用的火腿质量很差,油哈气息。
北方的提浆月饼基本已经是绝响,很少有好的,前两天吃的天津欣乐倒是恪守本分的月饼,稻香村那些基本属于噩梦,别吃。
苏州本地的月饼,传统正宗的苏式百果也很难找到,本地的采芝斋之类的也是流水线生产。很少有精致的,很遗憾,江阴好像有一款非遗的百果,比较好吃,但买回来就要吃,否则会发霉,不过发霉说明没有放添加剂。
寿多则辱
@ 汪有: 这几天把 NHK 电视台的书《老后破产》看完了,很值得一看,讲的是日本老龄化社会遇到的养老问题。
这篇 3000 字但有不少干货,建议收藏。
一句话干货版,里面有个受访人说:大部分的问题,有钱就能解决。
那么大家还是攒攒钱。
我归纳了一下,不至于陷入老后破产的点在于:
- 有钱(积蓄 / 稳定收入的工作 / 规划养老年金);
- 有靠谱的家人(伴侣 / 子女 / 亲人),认真呵护自己的家庭;
- 锻炼身体,早点看病,晚一年生病就省一年钱;
- 保持与世界连接互动,学习获取资讯;
- 从社会层面,在年轻时就应该呼吁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样老了才能用上。
书是十年前的书,里面提到的物价也都是十年前的物价。汇率我按照粗糙的 20:1 随便算算,了解数量级就行,不影响大局。
之前聊过,我看日本纪实文学的原因就是:那边恰好比我们先经济发展,先房价缩水,先老龄化,先少子化,人均 GDP 还更高,有点测试服的意思。
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经验,避开他们踩过的坑。
所以才有开头总结的,从个人层面出发的 5 点,一条条过:
- 有钱
没有什么事比有钱更重要,任何时候都得把攒钱变成第一要务。
那边的养老金体系分 2 种,国民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
全民都有的基础养老金,一般每月 6.5 万日元,人民币 3 千多。
企业可以额外缴纳更多年金,我看到里面有按月领十几万日元的。还是不够,10 万日元依然会因为医疗陷入贫困。
我们可以自己评估,在自己城市所在地,每月需要花多少钱。
书里典型的案例是:每月 8 万日元收入,到了月底,扣除生活成本,医药费,每月定亏 3 万日元。
图 1 为纪录片里的例子,一位月入 8 万日元的大叔,每月亏损 7 万日元。
这要看积蓄有多少,积蓄不断减少,很多人有窒息感,这段时间不敢看病。
而且,书里采访的时间段,养老金会缩水发放。
日本养老金面临不足,采访当年,减少金额比上年少了大约 5000 日元。
看着不多,但对于很多老人,这就很多了,以及,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减少,这就更紧张。
他们还有个兜底策略,叫生活保护制度,如果收入过低,且是单身老人,约等于没有存款,没有房产(或者房产价值低于一定额度),支付给单身老人的生活保护费,有 13 万日元左右,这比 6.5 万好很多。
但这要求老人把房子卖了,还得把存款慢慢花完。
很多老人不敢。
所以我们不管怎么样都得攒钱,年轻时就得为养老做准备,社保肯定是不够花的,等老了再筹钱来不及。
- 有靠谱的家人
没有催婚催育的意思,但看了书里案例,里面确实陷入困境的大多数是:没有家人子女,以及,有家人子女,但对方不靠谱。
里面有个调查,独居老人遇到困难,找谁帮助:
回答最多的是 “孩子”,占 39.8%;
其次是 “朋友、熟人”,占 24.7%;
继之是 “兄弟姐妹”,占 19.9%;
11.7% 的人没有人可以求助,他们非常危险。
这个时候社会力量严重不足,指望社工、志愿者是非常难的。
在东京非常有钱的区,港区,统计出来有 6000 个独居老人需要支援。
东京雇了一些咨询员,走访老人,讲解政策,帮助他们获得一些社区帮助。
结果,只有 11 个咨询员,只能覆盖里面 200 个最困难的。
东京最富的区也就这样,可见指望社工、志愿者不现实。
需要有自己信得过的人,以防不测。
有个案例,菊池奶奶。
本来过着很幸福的生活,夫妻恩爱,还有孩子。
但,独生子在外工作,可能由于工作劳累,猝死了。
到现在她都谴责自己,是不是自己要宝宝的时候身体不好,没有让孩子身体健壮。
菊池奶奶和丈夫相依为命,两个人每个人都有 6.5 万日元养老金收入,本来过得也不错。
但丈夫查出肝癌,三年前去世了。
采访组发现已故丈夫的佛龛前,还供着一盒烟,问为什么。
奶奶说是丈夫生前喜欢抽烟喝酒,但后来生病,只能控制,她为了丈夫的健康,把家里的烟和酒都藏了起来。
在丈夫最后的日子里,她想着老头子怪可怜,故意放了一盒烟在外面,想让他自己发现偷偷抽。
但当时病情很重,没看到烟就去世了。
她想着 “你落下东西了啊”,就把烟放在了佛龛前。
丈夫去世,没有孩子,她靠着 6.5 万日元的收入,很难过活。
每个月积蓄都在变少,她不知道能撑多久。
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有孩子,孩子不靠谱也不行。
里面有孩子,自己 50 多岁,没工作了,回去啃老啃他妈,老太太一个月 6.5 万日元,根本养不活俩人。
还有一个大叔,自己不工作,一大早起来喝酒打他妈,拒绝妈妈和社区人士沟通。
还有自己不靠谱的,有位大叔,离婚后再也没联系过前妻和孩子,老了没人理了。
我心想这活该啊,因为还有一本书叫《贫困女性》,里面讲了,女性贫困很大的因素就是,单身带孩子,父亲不支付抚养金,这种情况是妈妈和孩子两代人会相继陷入贫困。这全对上了。
你让你的前妻和孩子苦了,也该轮到你了。
还有个爷爷,病了,送去医院,浑身又脏又臭,要先擦洗干净才能治病。
抬担架的几位都说他家像垃圾堆一样。
但他竟然不是独居,他住在二楼,姐姐弟弟住一楼,他就躺在二楼垃圾中,姐姐弟弟不管他,在一楼正常生活。
医生说这样的案例很多,有的时候 “我也不知道要不要救他们,治好了他们真的会幸福吗”,但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疗,只能救回来送回去。
还有爷爷,病了,只能靠弟弟。
养老金不够用,他想把房子卖了,就可以得到兜底的保证金了,日子能好一点。
弟弟不让卖房子,想想有道理,那是老房子,房子原则上也有弟弟一半。
弟弟也一身病,日子也不好,不想让哥哥卖房子。
总之要有自己靠谱的人。
- 锻炼身体,早点看病,晚一年生病就省一年钱;
即使有积蓄,有靠谱的亲人子女,他们也不可能一直伺候自己,还是要有健康身体。
有个案例,一个奶奶,病了,儿子很好,辞职来照顾,老太太得到了善终。
但儿子工作中断了,再找工作就找不到了,儿子的房子只能卖掉,租房子没有担保人,只能去住廉价旅馆。
积蓄日渐见底,儿子也病了,步入了老后破产,现在不敢去医院。
这个儿子说自己可能也快死了。
看病一定要早,要定期体检,很多比较小的病,拖着拖着就大了,最终拖垮家庭。
比如那边医疗费用,在公立医院就诊,75 岁以上个人需支付医疗费 10%,65-74 岁个人支付 30%。
如果是低收入者,没到 75 岁也可以减免医疗费,生活保障对象全免。
我看起来已经费用不高了,里面很多老人,每个月看起来得了很吓人的病,比如癌症,切除后预后良好,但每个月依然要去医院拿药,每月大概支出几百块钱人民币,但还是难以负担。
前文的菊池奶奶,80 岁,腿脚也不好。
她表示,人必须要能走 5m,能走 5m 就非常重要。
因为独居,现在用的是护工。
那边的日常护理,有 65 岁以上的强制保险,包括上门洗澡、康复训练、日间照料、护理员驻宅这些,从 1 级到 5 级分为不同档次。
根据评估不同档次需要花费不同,个人依然需要承担一部分。
但,一旦强制保险少交断交,就难以及时享受这些服务。
菊池奶奶每月都在赤字,每天只能用 1 小时。
她能忍着疼痛走 5m,就能自己在屋子里上便携马桶。可以在护工来之前,自己把要洗的衣服塞进洗衣机,这样护工来了就能晾衣服。
护工的 1 小时,可以晾衣服、做饭、倒便携马桶。基本上一天就能过好。
如果连忍痛走 5m 都做不到,那就需要更高级别的护理。积蓄就会更早见底,到时候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 保持与世界连接互动,学习获取资讯;
刚刚说港区只有 11 位咨询员,却有 6000 个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
很多老人非常闭塞,咨询员上门就被赶走。
可能老人也担心被骗,还有老人谈到收入和经济状况,也不好意思说。
这导致很多咨询员上门,要用近 1 年时间才能建立起信任,开始帮助,这极大增加成本,很多先进的扶助老人的政策,就享受不了。
还有的老人,很贫困,与外界唯一的交流就是几十年前买的收音机,只能收到一个台了。
本来他是符合帮扶政策的,但不知道。
我们也得坚持学习智能手机,掌握信息渠道,和外界联系。
- 从社会层面,在年轻时就应该呼吁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样老了才能用上。
这不细说了。
我们现在为老人发声,就是将来为自己发声。
总体从思想上我们这代人可能需要建立的认知是:
不能指望子女在经济上帮助我们养老,能出力,能信得过帮我们联系一下就很好。
因为 NHK 还有一期,叫老后两代破产,这种两代人同时破产的案例也有可能增加。
得主动规划自己的养老金、企业年金。
提前为护理和失能做好准备。
最后还是锻炼身体吧!
周末健身房一起撸铁!
老了能多走 5 米就是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