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不错:第1131期
@ 专业戳轮胎熊律师: 我和夫人说,等台湾统一了,我要去吃小吃。
夫人说:那边很破的,上次去,一言难尽的破,有一种…… 怎么说…… 怎么说…… 就很像你以前打的一个游戏的场景。
我:???哪个???
她:不是,是那个地球防卫军……
我:册那……
@IKliyyy: “咋这样” 这三个字说出来有种朴实的农民刚把农地里的活干完 拄着锄头的茫然无措与命苦感
@ 午后狂睡: 这两天在 X 上看到太多炒币爆仓的普通人了,再翻看他们行情好时候的内容,几乎全是意气风发,自诩交易大师、天选之子,现在全都大古起飞了,有些甚至连翻身的机会都没了…
再次感慨,任何投资,学不会见好就收,纸面富贵不落袋终究只是一场梦…
@ 落魄的三叔: 随着老婆买的黄金非理性上涨,A 股资深股民老王家庭地位断崖式下降。今天,老王一边刷马桶,一边怒骂道:“巴菲特误我!”
@ 菊厂刘掌柜: 蓝领手艺人,需求量最大也是最持续的一个行业,就是建筑工。目前在全世界来看,澳大利亚确实是收入最高的国家,换算下来就是 3,4 万元的月薪,比如木工,瓦工,吊顶,电工这些。
而且有一点,国内的手艺人,技能和效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不会磨洋工,工作有条理,会动脑,我以前在这非洲时,国内的工人效率大约是当地人的三倍左右。
一整天都在刷雪球关于下周大盘的看法
@ 扫地好辛苦: 一整天都在刷雪球关于下周大盘的看法,也和群友交流了一整天,说法有以下:
- 红利,老登股东认为,连跌几个月就是为了这次护盘。
- 券商股东认为,一直压着不涨,终于有护盘的机会了。
- 对于场外踏空资金认为,之前踏空,这次肯定要进来抄底了。
- 研究宏观的认为,这次隔壁捉襟见肘,已经落下风,对我们属于利好,不仅不会跌,反而必须大涨,不然说不过去。
- 研究大盘的认为,好不容易有点行情,不会让大盘再次大跌。
- 科技股东认为,科技股进来这么多资金,不会赔本赚吆喝,在大跌的情况下强行卖出。
- 军工和稀土股东认为,资金会抱团反制概念。
- 有色和贵金属股东认为,全球主要货币挤水分,资源股还会继续涨。
- 白酒和消费股东认为,资金要回流内需股,大涨。
- 小盘股东认为,大盘股抱团即将瓦解,资金风格转换,小盘股要连阳。
- 创新药股东认为,创新药已经连续利空,再多放几次利空都已经麻木了,必定反弹。
最后结论:高开大涨!
小电驴才是真神
@ 杭州金融女民工: 今天讨论下买车和用车的费用。
昨天讨论的 49 岁国企被裁的大姐,她有一辆宝马 320 轿车,2014 年购入,落地总价 37 万。
当时,她的年薪是 20 万左右。相当于是花了两年的收入买的这辆车。当时觉得非常自信、骄傲和有面子。
她目前已经失业大半年,这辆车,现在一年的保险和保养费用在 1 万元左右,对她来说压力巨大,已经无法承担这个开支,就决定卖车。
11 年车龄、开了 11 万公里的宝马,目前的二手价格在 5 万元。她很舍不得,但也没办法。
我简单算了下这台车她每年的使用费用。
1、折旧费:11 年 32 万,差不多一年 3 万。
2、每年的保险和保养费:是一年 1 万。
3、油费:一年一万公里,百公里油耗算 10,平均油价算 8,那一年的油费是 8000 块。
4、停车费:一年算 1000 块。
综上,算少一点,一年的使用费用是 4.5 万元,平摊到每个月,就是 4000 左右。
她当时的年薪 20 万,看上去好像只是花了两年的收入买这个车,但实际上,就是一个月薪 1.6 万的人,每个月要花 4000 块,去用这台车。这样看,成本真的非常高了。
我忍不住马后炮地想,当年要是买个 10 万左右大众,估计现在还能卖个 2 万,中间这一来一去的,成本相差至少 30 万。这 30 万,对于现在失业的她来说,将是多么有用的一笔钱啊。
结论:如果家里有矿当然无所谓了,但是对于一失业就得把不值钱的旧车都要卖掉的家庭,我觉得买车,特别是买好车贵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看完以后,本人决定接下来更加紧紧拥抱我的小电驴,让我的立马小电驴发毒誓:君若不弃,臣必生死相依!
我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想靠追求情绪刺激来承担一些未知风险
@Yundor: 刚才朋友约我去深圳新开的室内滑雪场,我表示不感兴趣,就客气婉拒了。
但他还是一再邀约,说 “没事啊不会滑我可以牵着你”“我可以耐心教你,绝对不说你。”“以前也有一些女生跟我说害怕,后来我教会她们以后,她们都可喜欢了。”
我说:“不是这些顾虑,而是滑雪很有可能骨折。如果真出事了,停工几十天,谁来养家养公司呀?我胆子很小,所以你去找别人吧。”
他不太买单这个说法,又开始激我:“如果你老了以后回顾起来年轻时拒绝了挑战一项陌生运动的体验,因此少了一些回忆,你会觉得自己青春白过了。”
我仍然没有丝毫动摇,表示:“不会,你不要把你的价值观投射在我身上,我并不是那种老了以后想起没滑雪过都能痛心疾首的类型。”
不仅如此,所有涉及到生命危险的极限运动我都不会挑战。连玩 VR 剧场都不会玩恐怖主题,避免肝和肾受损。
我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想靠追求情绪刺激来承担一些未知风险。
追求刺激这件事,用在个人发展和事业投资上就行,其它时候就不必了。
特朗普为啥又疯了?
中美又闹起来了,我也写一篇,一口气写完的,语气偏唠嗑,大家别介意。
咱们得先弄明白,美国这么反复折腾,图个啥。
表面上是关税,是贸易逆差。但这些都是幌子。核心就一条:破坏预期。
什么叫预期?就是你相信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所以你今天敢种地,敢买房,敢投资。做生意也一样,你得相信航线是安全的,规则是稳定的,这才敢下订单、建工厂。毕竟生产周期太长了,你几个月前贷款安排生产,准备圣诞节攻势,突然那边加税,美国超市采购需求变了,你就麻烦大了,东西卖不出去,贷款得还。
美国现在干的事,就是一遍遍地告诉你:在中国投资,你的预期可能是错的。今天加关税,明天制裁这个公司,后天断供那个软件。它不需要每一拳都打死你,它只需要让你一直提心吊胆。
这种 “政策不确定性”,比关税本身更麻烦。
关税是明码标价,成本算得出来。不确定性是心里没底,这生意就没法做。全球的老板们一看,供应链全放中国,风险太大了。得分散一下,去越南看看,去印尼瞧瞧,哪怕成本高一点,图个安心。
这一步,它成功了。产业链外移,正在发生。去越南、墨西哥的工厂,不少就是从中国搬过去的。这一点,得承认。
这一点日本最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贸易打得很凶。日本最后咋样了?很多企业确实出去了,在东南亚、美国建了厂,形成了庞大的海外资产。看起来,像是在海外重建了一个日本。
所以有人觉得,中国也会走这条路。企业出去,钱回来,完成大国崛起,变成世界性强国。
这个类比,听起来很顺,但忽略了几件要命的事。
第一,体量根本不是一回事。
日本巅峰时期的经济体量,差不多是美国的一半多。中国现在的体量,已经接近美国的八成了。而且,中国有全世界最全的工业门类。小到螺丝钉,大到航空母舰,几乎都能自己捣鼓。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产业链的 “粘性” 极强。你让一个服装厂、玩具厂搬去越南,容易。但你让一整个手机产业链,带着几千家供应商一起搬,难如登天。它搬不走,或者说,没法全搬走。很多企业玩的是 “中国 + 1”,中国是主基地,越南是个备份。想完全替代,短期内没戏。
第二,内需市场根本不是一回事。
日本当年是严重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美国市场一关门,它就得赶紧找地方。
中国呢?有十四亿人。虽然现在消费还没完全起来,但这个市场的底子在这里。很多外国公司在中国设厂,首要目标已经不是出口了,而是卖给中国人自己。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大部分车是卖给中国消费者的。你美国加关税,对我影响有,但不像对日本那么致命。
这就是中国的 “压舱石”。你外面风浪再大,我家里还有一口饭吃。逼我完全出海?我还能关起门来玩一阵子。日本当年没这个条件。
这也摆明了一件事,今后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我们自己老百姓的收入,深入挖掘内需,不然真正的麻烦在这里。
第三,美国的战略目标,升级了。
对付日本,美国主要是解决贸易逆差和汽车竞争。对付中国,美国现在说的是 “战略竞争”。什么意思?不只是嫌你袜子、玩具卖多了,是怕你抢了未来的饭碗。
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 这些代表未来的东西,美国不想让你碰。所以它不只是逼你产业外移,它是要锁死你的科技树。通过断供芯片、制裁华为、限制投资,想把你按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这就比对付日本狠多了。当年美国可没想过去拆解东芝、丰田的核心技术。
所以说中国要走的路径,很可能不是 “海外日本” 的复刻版。而是一条更艰难、更复杂、也没啥先例可循的路。
一方面,低端产业链的外移,是拦不住的。 成本高了,风险大了,该走就得走。这其实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就算没有贸易战,也会发生。贸易战只是踩了一脚油门。
这方面,可以学学日本。企业出去,在海外赚钱,利润汇回来。但难点在于,中国的资本管制比日本严,钱能不能顺利回来投资本土,是个问题。而且,你能否真正培育出像当年丰田、索尼那样,能扎根海外、又有强大本土技术支撑的跨国巨头?我们有很多大公司,但离真正的全球性企业,还有距离。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是内部的仗。
外部压力逼着你产业升级,但升级需要市场。如果外部市场对你关上门,或者半开着还随时可能关上,你只能靠内需。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天天提 “内循环”、“高质量发展”。
但内需不是说有就有的。老百姓得有钱敢花钱,这涉及到收入分配、社保体系、房价这些深水区的问题。如果内部市场撑不起来,高科技产品造出来卖给谁?形成不了商业闭环,创新就会很难。
所以,中国面对的是一场两面作战:对外,要顶住压力,在夹缝中维持全球联系,不能真的被孤立。对内,要啃硬骨头,真正激发内生活力,把科技搞上去。
这个过程,不是 “企业出海 - 利润回流 - 崛起成功” 这么一条简单的线性路径。它更像是一场慢放镜头的解体与重构。
一部分旧的、依赖低成本出口的体系在瓦解、外迁。同时,一场围绕内需和科技的的新体系,正在艰难地孕育。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你会看到很多矛盾的现象:一边是东部沿海工厂倒闭,一边是合肥、深圳的芯片公司在拼命招人;一边是很多人抱怨生意难做,一边是新能源车、无人机这些产业在快速迭代。
最后会形成什么样?可能不是一个 “海外中国”,而是一个 “双核中国”:一个核深扎在本土,依靠内需和自主技术,另一个核分散在海外,通过 “一带一路”、RCEP 等,形成一个区域化的供应链和合作网络。两者之间,靠资本、技术和人才微弱地连接着。
这很难。比日本当年难得多。因为你的体量决定了,你无法完全融入别人设定的体系,也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你只能在拉扯和博弈中,挤出自己的空间。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折腾的意义是什么?它成功地给中国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延缓了我们的速度。但它想一击致命,也做不到。
美国的行为,相当于强行给中国做了一次 “压力测试”。它暴露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过度依赖外部市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长期存在的脆弱点。
因此,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不取决于美国出拳有多狠,而取决于中国能否将这种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如果中国能借此机会,真正啃下收入分配、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硬骨头,那么这次 “折腾” 反而会加速中国走向一个更加健康、更具韧性的经济形态。
反之,如果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那么外部压力就会真正转化为发展的桎梏。
所以说真正的胜负手,不在华盛顿的听证会,也不在越南的工业区,而在我们自家的院子里。我们能不能把内部的事情办好,把市场搞活,把科技突破,让老百姓有恒心,把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提上来。这才是最现实、最扎心,也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这些都能做到,多年后回过头来看,眼前的一切都不算啥。
来源:公众号:九边
我的车和你“49 岁国企被裁的大姐”一样,2015年买的,保养费和保险费一年也就5000左右。她一万是怎么花的?油耗也没那么高,平均油耗8个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