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哎呦不错:第1139期

@ 信号与噪声: 男人更好色,女人更爱钱,这就是进化出来的性别本质,大胆承认,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藏着掖着的都是虚伪

@yusen: 认为一项新技术能够替代某个职业群体的工作,所以这项技术的提供者应该获得这个职业群体工资的相当一部分,这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危险想法。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新技术替代掉了某个工作,只能说明这个工作的结果不再稀缺,没有那么值钱了,因此用户也不再会为这个工作的结果付之前的价格。

@ 地狱笑厕厕厕厕: 我亲友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犯错:我不可能犯错
陌生人犯错:无所谓不感兴趣
讨厌的人犯错:我早说了这人傻呗 ​​​

@ 风许年 FXN: 网约车少了 2.49 亿单,说明有车的人更多了,人民更富足

@ 喝红茶的三叔: 和朋友聊天,有个朋友的话,听着很有感触。
我们给孩子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一路重点初高中,留学。各种才艺培训班,出门旅游也是豪华酒店,想去哪里,寒暑假就安排。
孩子研究生毕业了,留着大城市上班,拿着不咸不淡的工作,父母还要贴钱(租房部分)。结果孩子发现,自己的薪水再也支撑不了上学时候的生活了。吃外卖,出差旅游必须经济型酒店,这样也存不了钱。
孩子自己也感叹,上学时候才是自己最高光时刻。

@ 方出神: 正常人对公共场所的理解:这是大家共同的场所,我的声音不能太大。
傻子对公共场所的理解:这是大家共同的场所,我声大点怎么了? ​​​

@ 扶萝邹: 很多人跟我说卢浮宫被盗得简单粗暴,毫无技术含量,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嘛。
劫匪还是有许多考量的,包括:

  1. 准备全套假工程行头,从工程车到施工马甲;
  2. 精心挑选周日上午 9 点 30 分,因为 9 点博物馆开门时就关闭了夜间防盗系统;
  3. 这个点大量游客还在排队等候入场,先行进入的游客大多往更热门的展品走,安保也都刚刚喝完咖啡,没有全部到达工位;
  4. 同样是周日,巴黎禁止大型车辆入城,因此便于小摩托逃窜;
  5. 最厉害的是 7 分钟搞定,也就是 9 点 37 分就完成,而警报在 9 点 38 分被触发;
  6. 不偷最大的钻石,因为不好出手,偷的或是小件,或可以从上面拆卸宝石。
    所以说凡事都要精心准备,有技术含量才能成功。

被 AI 抢走工作的人,说出你们的故事?

@ 阑夕: Reddit 问答版:被 AI 抢走工作的人,说出你们的故事?

– 13 年经验的数据科学家,老板让我解决一个按地理位置聚类传感器数据的需求,在我提出使用 k 均值算法之后,老板捧着笔记本对我说,「Copilot 觉得 DBSCAN 算法更好诶」,我研究后发现 DBSCAN 速度很慢,而且容易出错,但老板不接受这个结论。几个星期后我和整个数据团队都被裁了,又过了两个月,老板自己也卷铺盖走人了,现在公司在印度挂出了「AI 科学家」的外包职位。

– 我是一名配音演员,虽然还能接到大型广告和重要工作,但很多小活儿都丢了,比如分镜脚本解说 —— 广告公司会制作数字分镜展示广告效果,以前会聘请配音员录制初步旁白(一小时能赚 150-200 美元),现在全交给 AI 了。我曾参与过一些项目,所有配音演员都拒绝签署合同,因为里面新增了一个条款 —— 只要签字,就等于将他们的声音版权永久授权给 AI 训练,客户从此可以无限使用他们的声音而无需再录制任何内容。所有人都拒绝了,结果客户直接换掉了全部的配音团队。

– 平面设计师报道,虽然还没有被取代,但这个行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客户现在期望我把 AI 当「许愿机」来用 —— 在几分钟而非几小时内就能生成初始概念、情绪板甚至初始文案。这份工作的要点越来越不像构思创意,而是在筛选、精修并添加关键的人性化润色(还要纠正 AI 那些奇怪的错误)。与其说失去了工作,不如说我的岗位描述在一夜之间被重写了,持续适应新要求的压力才是真正的挑战。

– 我曾是世界最大科幻出版社之一的编辑,在主编 —— 也是我的顶头上司 —— 退休后,公司重新评估了运营模式,然后我就被一个模型给替代了,告别了 15 年的职业生涯。说实话,考虑到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我早该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没想到它在阅读 / 分析方面超越人类的速度会如此之快。

– 我的情况倒不是被 AI 竞争岗位,而是 AI + 外包的成本大礼包,我的公司是微软的供应商,主要是为那些 Azure 云计算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但微软从去年开始强行让我们用 Copilot 来「协助」处理问题,如果不用就会被开除,但 Copilot 总会犯错,我们需要不停的纠正它,这很恼人。前段时间,公司拿到了和微软签订的新合同,然后裁掉了整个北美团队,把我们的工作外包到某个非洲国家,那里的员工月薪是 400 美元,公司认为他们能借助我们训练的 AI 系统来达到同样的工作水平,在裁员生效前公司还要求我们像没事人一样继续上班,调教哪个 AI 直到离开的最后一天。

– 从事 3D 建模工作 20 年,但自从 AI 兴起后,很多客户选择跳过 3D 制作环节,转而直接生成最终图像或视频。AI 在 3D 建模方面依然很糟糕,但它在制作成品方面表现出色,使得模型本身变得多余。我现在转去了零售业当销售。

– 我在一个小众行业工作,主要负责处理政府文书,要求极其繁琐和细致,2023 年开始 AI 兜售者闯了进来,说着「你们不必养那么多人了,大模型可以承担一切」之类的措辞,然后那些原本就对成本节省来者不拒的小型企业立刻就接受了,开掉了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劳动力。事情随后开始变得诡异起来。文书材料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精校,而且质量对完成订单非常重要,那些采用 AI 干活的企业 —— 通常是 case by case 的商业模式 —— 逐渐失去了获得新订单的能力,然后开始批量倒闭,于是剩下的企业又开始重新招聘人类……

– 幸运的是这只是我的副业,虽然收入不错。我曾经兼职去做线下的会议记录,后来 AI 转录产品遍地开花,虽然错漏也多 —— 你们知道吗,在收音效果不佳的房间,「可以」和「不可以」的语音听起来非常相似,很容易搞混 —— 但是,既然有完全免费的东西能够达到 70% 的质量,我也就不指望人们还愿意支付我的收费标准,而我又不想去和 AI 竞争性价比(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吗),于是这个副业就这么没了。

– 我也是被自动化取代的 —— 而且是我自己写的软件。有人曾对我说过:「如果你是程序员,而且你的工作重复性很高,那就说明你编程水平不行」,所以我把这些重复性的工作用 AI 做了一套自动化系统,起初它表现非常出色,办公室里人见人夸,直到我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 —— 我为自动化流程写了一份操作文档。一个月内,我就被优化了。操。

– 虽然不是被直接取代,但确实是因为 AI 而丢了工作。我负责一家网站的内容编辑,网站高度依赖 SEO 获取流量,然后凭借页面上的广告点击赚取收入。自从搜索引擎的 AI 摘要功能导致流量暴跌之后,公司就垮了。后来收购方想以外包形式重新雇佣我,但开出的工资水平连我之前的一半都不到,去他妈的。我也在学习 AI 相关的技能,但感觉是在浪费时间。

– 这类讨论无休无止,我真想看到有哪些具体的案例证明 AI 让企业变得多么成功,但似乎人人都讨厌真人客服变成 AI 机器人。根据我的观感,AI 尚未完全取代人类,不过它正在被强行塞到无数人的工作流程里,企业期待员工能够利用 AI 产出更多工作,然而 AI 持续不断的错误率却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往往还额外增加了人工复查的工作量。

– 虽然还没被裁…… 但保险行业岌岌可危。我感觉团队保留人手的唯一原因就是让来电客户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而不是和机器人对话。除此之外,理赔、邮件、申诉、病历审核这些活已经全都交给 AI 处理了,老板总说我们要专注于重要的事 —— 满足客户期待。团队规模还是在萎缩,甚至整个新人培训部门都被取代了。现在你们的声音会被分析,并用于绩效打分,这些数据还会储存作为商品再次出售。感觉这不是什么好事。

– 我是卫生部门的一名流行病学家,在团队中负责疾病监测能力的建设工作,同事都拥有流行病学或生物统计学的硕博学位。简单来说,我们团队实现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的自动工程,这样就能将时间用于解读数据成果,从而更早发现病情爆发和传播规律。如今正值年底呼吸道疾病高发季,我们却被要求退出项目,好让 IT 团队接手制作那些毫无实用价值的简化图表,其余工作则交给 AI 处理。人们的健康以后就掌握在这些东西手上了,祝好。

– 创意文案。眼睁睁的目睹 AI 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了自由撰稿市场,并消灭了文案岗位里的后 50% 人力。每个职位的应聘者人数在 40-60 人激增至 3500-5500 人,这种疯狂增长如此恐怖,以至于 LinkedIn 不得不调整 UI 来适应(掩盖)暴增的申请人数。以我的资历而言,我拥有非常过硬的从业经历和学历背景 —— 我曾为超级碗广告撰稿,也为乔・罗根、波兹・马龙等名人写过文案。但现在我找不到工作。

– 我是插画设计师,虽然还能接到一些活儿,但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报价大多数都被拒了,之后再也没有收到项目邀请,有个客户在他们的老板盛赞 Midjourney 多么神奇之后几周内就和我中止了合同。大多数客户都只是把我当作实现他们想法的工具,所以对于这个结果我并不感到意外,只是没想到在专注一个技能二十年后会以这种形式遭到淘汰。

– 曾是广告策划,公司让我多用 AI 组织头脑风暴,我用了,然后公司便理解为是 AI 在做这件事情,而我是一个吃空饷的,于是就把我炒了,从此之后公司的文案就变成了最套路化、最没灵魂的那种语言。是啊,成本很重要,但看到那些采用 AI 的广告商将之奉若恒明,同时又抱怨品牌调性断崖式下跌时,我总会忍不住发笑。他们似乎无法将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或者拒绝直视,更可能的是,他们根本不在乎。如今,企业的目标不再是尊重产品、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服务,一切都只关乎于省钱。

– 我在一家私人飞机租赁公司兼职,负责更新博客,可能年轻人都不看博客这种古董了,但因为我面向的客户群体年龄偏大 —— 以老钱居多 —— 他们还是很爱读博客的。编辑工作里包含事实核查的环节,比如年度预订量统计、安全指南更新这些。在流量持续增长一年后,公司决定辞掉我,改用 AI 写稿,结果每篇文章都存在数据错误,承诺的服务内容也远超实际范围。我前几天又看了一下,公司已经把博客频道都下线了,因为根本没人再看。我想知道为什么。

– 我在欧洲遇到了一些平面设计师同行,他们说大客户依然存在,但像自出版图书的封面设计这种小项目已经完全消失了,而这类工作往往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入行的起点。很难想象新一代设计师在未来该如何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块跳板。

– 我是一个还没失业的剪辑师,客户越来越期望用他们根本不懂的 AI 来一键完成工作,脚本和创意都由 AI 生成,再由人工微调,这迫使我们的文案疯狂输出海量内容,过去需要精心斟酌以契合客户品牌标准的剪辑工作,现在被塞进自动化的 TikTok 式标题党制作工具里。虽然工作还在,但那些让我感到创作趣味和成就感的部分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要求产出越来越庞大的内容量。真没意思。

– 我也还没失业,虽然我负责技术文档的维护,但老板最近问我是否愿意转回软件开发岗位,我表示不太感兴趣。当时没多想,直到最近他又说正努力帮我争取高级职位,于是我开始怀疑 —— 他是不是知道我的岗位岌岌可危,所以在暗中帮我铺路…… 虽然感激,但此刻更多的是恐惧。

– 你们说的都好恐怖,幸好我是一名麻醉师,应该可以安全退休。

增长已经和大多数普通人没关系了

@ 雷斯林 Raist: 声明:
本文不是在说中国,而是在说美国以及全世界。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候呢,厂长吃肉,下面工人至少有就业。
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时候呢,地产开发商,吃肉,包工头喝汤,建筑工人、房产销售等至少有就业。

但现在世界不一样了,现在全世界变成靠 ai 拉动经济了。建数据中心,搞算力。不但需要的人工越来越少,甚至这东西搞出来就是为了代替人工的。

这些行业参与门槛极高,且上下游产业辐射的面也很窄,大部分人别说吃肉,连汤都喝不上。

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发展越来越快,GDP 增长依然迅猛,但普通人完全感觉不到的情况。
如果你没购买相关产业的股票,那经济火热就和你毫无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是负相关的。

其实最近十年,有不少美国投资人都有过类似判断,认为在 Ai 时代,市场经济会不断受到挑战,会逐渐增加关于计划的因素。

举个例子。

淘宝、京东、拼多多。饿了么、美团、滴滴这些平台经济,就是比较典型的计划经济。算法决定了谁接单谁不接单,决定了展示谁不展示谁。包括抖音,也是算法决定推荐谁,不推荐谁。

当然,现实世界不一样,现实世界要复杂得多。但是当算力起来以后,趋势是更计划的,而不是更市场的。

未来,当 ai 和机器人取代了大部分工作后,其实绝大多数人会失去自己创造收入的能力。而分配方式也必须有比较大的变革。

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引入 “全民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就是给每个人发钱,这个钱足够大家维持普通生活和消费。当然你要想赚更多钱也可以去努力,但会越来越难。

工作会越来越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必须。

这可能也算是一种预言中的不忘初心了。

49 岁堂哥被缅怀:大众重新意识到阶级跃迁之艰难

49 岁堂哥被缅怀的本质是大众重新意识到阶级跃迁的艰难了。
B3E8dVLAinOzXmp

xLUfYuT3I6OqHsv

过去二十年的爆发增长让许多人形成了一种错觉,就是阶级跃迁非常容易,因为在这个高速增长期内,抓到火箭,靠一代人实现阶级跃迁就是可能的,在互联网等行业,甚至大量出现了几年内阶级跃迁的神话案例。

今天拿着 76 个鸡蛋去大学,明天见面已经是身价百亿。

昨天在西湖边教英语,今天在纳斯达克敲钟。

几年前还需要辛辛苦苦客串客服聊天,几年后成就互联网帝国。

以上案例都是真实案例,甚至因为相关企业的发展而被广泛传播。

大众虽然知道这是万中无一的幸运儿,但多多少少受到影响,虽然去不了纳斯达克,但努力肯干,当个小老板不成问题吧?当年阿里巴巴创业时不是一堆大专生吗?现在个个身价过亿,所以拼就行了。

年薪二十万普普通通的认知,也是从这里来的。

某种意义上,当代大龄剩女的一大源头也在这里,过去二十年的增长来得太快了太爽了。上一代是真的有很多女生嫁了一个程序员,几年内跟着阶级跃迁的。如果要讨论过去二十年的红利群体,这部分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群体。

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影视剧市场成为了爽爆全世界的爽文顶点。

你们可以去看一下日剧美剧韩剧,主流男主人公基本是医生律师警察消防员,非常典型的中产阶级。

但在中国影视剧里,霸道总裁是起步价。

为什么?因为过去二十年真的有无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中国女生看完美剧日剧后连夜发出灵魂疑问,这也不爽啊,我姐妹都能嫁 P8P9 程序员,差一点的才找医生律师。

还记得前两年爆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吗?

奢侈品店女柜员王漫妮,认为家乡的规划局小张主任是下嫁。

规划局主任这种中层公务员,放日剧美剧里,除非是纸牌屋这样的政治剧,否则基本是剧情 BOSS。但在国产剧这边,霸道总裁是起步价,差一点那也要知名律师时尚杂志主编,大厂程序员普通公务员只能坐 NPC 那一桌。也就是美剧的中产,在国产剧里对应的是 NPC。

所以大龄剩女为什么多,因为她们的正常标准,其实是 “中产之上”。在任何国家,医生律师公务员这些中产都算前 10%,但在国内婚恋体系内,这是万般无奈下的退让,俗称找个老实人。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大量创业者程序员阶级跃迁,大量女性抓住了程序员潜力股也实现了阶级跃迁,新生代年轻人目睹了这一切,由此形成认知。

阶级跃迁没什么大不了,年薪二十万也普普通通,三十万的彩礼不算过分,二百块的礼物算是抠门。

直到潮水褪去,价值回归,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其实 79 的眉笔都算贵了,对不对?

堂哥的境遇放两年前,评论大概率不是这样,很多人可能会吐槽他没成功。但这两年红利结束,大家就明白了,阶级跃迁真的太可贵,也太难了,很多家庭前赴后继几代人都没实现。

你父母在农村务工,你在北上广坐格子间,这叫阶级跃迁吗?NO,这不叫阶级跃迁,因为两者都是打工上班,只是时代发展让工作形式有了点差异,本质没有区别,都是只能靠工资收入对抗通胀。

前者难以在大城市买房,后者也做不到在大城市买房。北上广的星巴克,提供了一种阶层租赁,让你以为自己实现了阶层跃迁,留在了上海,但当你下班回到出租屋,遥望浦东的高楼时,你会明白其实没有。

事实是,你父母是普通人打工上班,你大概率也只能打工上班,没有人为你指引方向,也没有人能给你提供后盾。你的父母可能连志愿填报都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你需要自己从无到有的摸索出一条赚钱渠道,这真的太难了。

记得以前我们报道过的东北麻辣烫桐庐快递帮吗?张亮和杨国福两个麻辣烫老板甚至沾亲带故。为什么宾县那么多做麻辣烫的老板,本质就是先有一个远方堂哥做麻辣烫赚钱了,你明明确确地知道这条路能赚钱,你也知道大概要多久能赚钱,你的父母也不会拦着你走这条路赚钱,你甚至能先去他店里当服务员学习赚钱,在目标明确路径可行的情况下,时机成熟,你终于开出了自己的店赚钱。

有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只要看过勇哥创业的各种案例就知道这有多宝贵。

许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三十万,开个加盟汉堡店半年亏完。因为普通人对自己赚钱完全没概念,他可能打了很多年工,但不知道选址,也不知道客流,甚至没有现金流概念。最奇葩的是我记得有个女的,她想做自己的奶茶店,并且就开在蜜雪冰城对面,她还觉得自己可以卷死蜜雪冰城。你说不加盟自己做,不加盟自己钻研,从上游采购到产品研发,一路下来成本也不低。甚至可能辛辛苦苦研究半天,最后产品没人买。

这样一次试错足以让你的一辈子积蓄赔光。

为什么张雪峰被追捧,说白了也还是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导,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报个无法就业的专业,怎么办?

大家都听过影视飓风,其实当年 B 站有好几个做得很好的技术博主,但有的错过扩张时机,有的没有及时商业化。

什么时候该扩张?什么时候该商业化?什么时候要去卡什么赛道?

这些东西看起来没什么,但对于全速奔跑的人来说,这个时机的把握可能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走到最后。

至于努力,这没有意义,因为走到赛场上的所有人都很努力。

只有真正拼过命的才明白,在拼命关头,一个有效的建议有多重要,决定你辛辛苦苦打工还是成功赚钱的,可能就在这一点。

注意,这里说的是有效指导,一些长辈所谓的 “回家考公”“多给老板敬酒”“早点去公司扫地”“早点结婚”,这些都不算有效建议,甚至很多是版本陷阱。90% 的长辈建议都是无效建议,所以年轻人不爱听,因为压根就没用,比如考公这种,说了和没说一个样。但这也很正常,因为长辈也是普通人,没有成功经验,他们也只能给出各种传了十几手的消息。

真正有效的,能帮上你的建议,往往只有自己成功过的人才能给出,很多家族看起来人挺多,但没有一个真正赚到过钱的,于是一打起来各种异想天开的点子,没人能提供真正具有长远性可行性的建议。

老一辈提供不了指导,新一辈又得继续肉身试错。

当代很多家族不就这个情况吗?

所以故事里的堂哥即便创业失败,大家也还是愿意给予尊重,因为他真刀真枪的两度创业,是真的有机会给晚辈帮助的。

如果他成功了,整个家族是可能被改变的,未来的晚辈,直接的帮助,间接的建议,收益无穷。

但他倒下,整个家族就可能又要退回过去那个志愿填报都填不明白,长辈考量长久最后得出一个考公的时代。

堂哥被大家缅怀,本质就是社会转向期的价值重新定义。大家发现过去普遍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社会,把成功想得太理所当然,把赚钱想得太过轻松了。

越是阶级跃迁艰难,大家越能意识到机会的宝贵,指引的价值。

书到用时方恨少,家到贫时盼英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诗翰 (ID:lixingdeqinggan1),作者:卢诗翰的赞赏小号

Archives QR Code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