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不错:第1160期

@ 荒谬 - 西西弗斯: AI 时代的创业可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谨慎,无论是 OpenAI 还是 Google,都希望做成一体化超级平台,普通人 All in 的方向,大厂可能打个小补丁久实现并颠覆了。
@ 牛叔: 职业生涯都有黄金期,剩下是投资和储蓄,别错过。
@ 喝红茶的三叔: 我觉得,很多 80~90 后的父母,扪心自问一下,等你们老了,除了自己有钱生活自理 ~ 不需要晚辈之外,你还有多少余钱养娃一辈子不工作?
如果做不到,就没必要精致的养孩子了,TA 还是要去社会闯荡的,性格情商 ~ 比啥都重要。
人死后会变成鬼 那在鬼眼里人是不是未成年 —— 一只懒狗
@ 福报 KOC: 合伙做生意,讲究的是合,是合作,是和气生财,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如果需要,还有妥协,各退一步。其中优势互补几乎是合伙做生意的最大的原因。
我想起来了,现在的男女关系,像是战争双方的谈判。我有 GFEDCBA 筹码,我要 ABCDEFG 结果……
@ 当代语言艺术: 小时候被教育看手机看电脑不能太久,长大后工作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十个小时也无人在意。。
@ 霜叶: 微信步数除了用来看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还有点别的用途。
前几天一中年朋友聊天时候说,他每天都运动,所以每天步数都有一两万步。主要是晨跑啥的。
有一天,他决定睡个懒觉。
结果八点多他爸打电话过来了。
劈头盖脸就问:“你没出事吧?我看你今天步数为 0。”
原来他爸每天看他的步数,判断他是不是还活着。
@Marskay心理医生告诉我:真正的自我肯定并不是「今天大扫除还自己做饭了,我真厉害」这样有理有据的逻辑,而是「今天什么都没做,但也没关系」
@ 敦煌郡公: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学文学的。
“王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学语言的。
@ 弱智吧官微:
群内消息:
“我要去白宫!”
“加一,我也去。”
本群去白宫一人,自宫一人
日本现在已经没啥东西值的买了
@ 专业戳轮胎熊律师: 这个问题。
我其实之前自己研究过了。
以前我去日本玩,买的东西主要包括:
1、电子产品,游戏机,
2、给家人带的电饭煲、马桶圈、保温杯。
3、给夫人带的化妆品。
4、给同事带的小点心。
现在去玩……
1、各类电子产品老中其实已经价廉物美很久了,游戏机日版又锁区,我还是得买港版……
2、已经没人要买要带电饭煲了啊。
3、夫人已经全部改国产品牌,或者有些大牌是直接网上买还便宜。
4、现在谁还要吃糯米小团子啊????
就是,你去玩,你会发现,已经没什么东西要买的。所以我最后一次去过后,就很迷…… 带了个空箱子回来,走进唐吉坷德像逛佛寺……
最后买了点油炸芥末海苔(那个味道真不错
但是…… 我去绍兴……
梅干菜一家带一包总要的。
老酒你总要给老丈人带一坛吧?
绍兴腐乳你要买伐?酱鸭什么你总要买点伐?
然后我在那边玩,饭店总要吃点什么吧?
为啥那些谋士不去做主公
@ 九边 Pro: 之前有个说法,说为啥那些谋士不去做主公。这段时间大家其实就应该能体会到了,股市那么热,你也想赚点,然后想找人问问,这年头这种可以给你建议的人太多了,上抖音刷一会儿,能刷出来几百个专家,好像都有道理,但很多相互矛盾,你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时候就很清楚了,主公首先得水平很高,能够识别谁才是有水平的,全网那么多人,肯定有人能说到点子上,你要是能识别出来,你早就发了。其次得有决断能力,事实上每个人都经历过,已经摸索到了赚一大笔的边上,但就是下不去决心,不敢去冒险,最后错过了。
看出来了吧,主公本身就代表着极高的水准,超强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完全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人能比的。而且动嘴皮子的人不用承担风险,说啥都行,主公得承担风险,这就更要命了,绝大部分人面对风险和压力动作都变形,更别说绝更多人根本不敢去冒险。
@ 草鱼说说: 善谋不等于善断,主公养谋士只是扩展自己的消息来源 弥补思维漏洞,制定参考方案,最终决断还是看主公的智慧和决心,善谋者心思细思虑远,却往往缺乏决断力和领导力,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想太多做太少,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谋士也一样,让他出主意分析问题行,拍板就没决心了,所以这职位适合这种人,判断对了有功,错了那是领导的事儿。
长时间高强度学习不可持续
@ 西峯_突然之间: 我大概有三段经历每周工作学习接近或者达到 100 小时。第一次是高三,因为竞赛成绩好,寒假的时候被拉去杭大集训奥赛选拔。一个月时间,让我们把大学化学六门主课学完。那时候我化学成绩不错,大部分课程都还可应付,但是我高中没学过高数,每次碰到偏微分方程都是傻眼。我那时候觉得自己可以挑战一下,花了大量时间在这六门课上。最后三十多人的选拔里,大概考了全省第二。代价就是学完后,很长一段时间再也不想读书了,所以就放弃高考,直接保送算了。
后来几段长时间工作都在成年后。第一次是我的老东家准备在大陆投资地标项目,价值百亿。因为是第一次巨额投资,我作为本地资源,也加入了核心项目组。同时我还身兼华东项目拓展和家族企业投资两个工作,所以有一年多,我周工作量常常超 100 小时。有次有家大银行上市,我通宵赶出投资分析报告,回公司上班,电梯里同事喊我,我连自己名字也听不到。那段经历很锻炼人,回来后我成为港资地产企业里最年轻的部门经理,代价是到目前都在发作的高血压和偏头痛。
后来我离职创业做投资,然后回大公司管了几千万平米的商业。期间都有高强度工作。我的体会是,高强度工作确实在创业 / 类创业期 / 项目期,很难避免。但是人无法在高强度工作下,长期表现又好又不出错。团队长期良好表现,有冲劲能拿下目标是重要的,但是拿下阵地还要守住阵地,这时候团队规矩、制度、合作、协同,才是长久合作之道。
啰嗦这么多,说回孩子教育。我的态度很明确:长时间学习会摧毁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厌学而无助于思辨能力提升,适合当螺丝钉而不适合当现代人。家长老师在升学的恐惧下,不断压榨孩子的时间可以理解,但是效果长期来看多半为负。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有的。教育部规定孩子每天在校时间不得超过 8 小时。如果孩子 8 小时后能回家自主学校,在家的自学或者家长辅导的学习效率,会是学校三倍以上。
在杭州,听滴滴司机嘲笑出租司机
在进杭州东站进站口的道路上,看到一长排出租车正在排队趴活。
听滴滴司机略带嘲讽的口吻说:他们也就在东站还能拉到点活了。
我问这是为什么?他说,你平时还会打出租车吗?
确实是,在火车站和飞机场,一般去打出租车是最简单的,因为最好的上车位置都留给了出租车。
而打滴滴,不熟的情况下,找很久才能找到。可以说,出租车在机场和车站,是占有巨大的优势的。
是我看到的是,出站的旅客,即使面前就是出租车,他们还是会网上叫滴滴。
搜了一下数据。
2015-2024 年:杭州出租车数量从约 1 万辆增长至 1.48 万辆,合规网约车则从几乎为零增加到 14 多万辆。
全国各地,情况大致雷同。
那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打出租车了?
这主要还是有了更好的替代体。
克里斯坦森提出过一个理论,叫 “消费者任务理论”,简单意思是说,顾客购买一个商品或者服务,不是为了拥有它们,而是为了让它们帮助顾客完成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任务。
所以,不同的商品,可能完成的消费者任务是一致的,所以他们也就是竞争关系。过去的方便面,就是可以快速解简单吃一顿这个消费者任务,而后来的外卖也能解决这个任务,所以外卖发展之后,方便面的销量下降。
而谁能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更好的解决方案,顾客就会更愿意选择谁。
出租车和网约车,解决的都是消费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任务。
但出租车的解决方案不够好,即使出租车也在网约车平台上接单。
那是因为,出租司机没人管理,所以他们在拉活的过程中,会绕路,车里卫生不好。开车时总爱在手机上聊天,这些都是乘客很讨厌的事。我甚至遇到一个出租司机,开着车看电视剧。
网约车的专车管理是最好的,即使是快车有些问题,但也有摄像头和顾客评价在管着他们,普遍比出租车服务要好。
台湾地区历史上出租车也出现各种问题,绕路,抽烟,多收费,拒载等问题。后来网约车冲击出租车业务,有些出租司机曾自发发起行业自律活动,但收效甚微。
因为每个群体在缺少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都在追求个体收益最优。
比如绕路,抽烟(追求自在),加价,拒载,态度不好等等对个体来说都是更优选择,但整个群体共同追求个体利益最优时,群体利益就受损了,因为没有人再愿意选择出租车。
这与公地悲剧的原理类似,不知道你现在出行选择什么车?
机器保证了下限,人没有下限
@ 渔老板钓鱼: 我之前说过很多次:
出门吃饭最大的风险是餐具不冲洗干净,洗涤剂残留很多。
尤其是烟火气小店,就一个水池,碗怎么洗?
消毒相对来说好解决,消毒柜就好办。
但是洗涤剂残留这块无解
洗碗机也无解,但是洗碗机的餐具会好很多
机器保证了下限,人没有下限
很多饭店洗碗,看着洗干净了,我是没冲洗,洗洁精残留很多。
我上次洗碗直播,大家看了吧
洗碗容易,冲洗费劲,我都是一个一个冲洗的,这很费劲,冲洗费劲,浸泡呢?一池子水浸泡没几个碗,池子就全是泡沫了。最佳的还是冲洗。
@ 浪猪灰头林登万: 请教下餐饮业是不是还没有合适的洗碗机?自从换了洗碗机以后明白一个道理,人是洗不干净碗的
@ 渔老板钓鱼: 人要认真洗,肯定比洗碗机洗的干净。但是洗碗机稳定,就是他的下限比较高。人工洗,上限高,下限低。就看洗碗的人认不认真,洗完流程怎么样。但有一点,水池多的餐厅,洗完干净概率高。
普通人,做中介挣个服务费最安稳
@ 财开始的地方: 我也曾有个做大做强的梦想。
倒不是想做个品牌,我是想开个家居产品的工厂店。
做了这么多年的外贸,都是给欧欧美美的各大连锁超市和连锁专营店供货,样品这么好又这么价廉物美,贴个牌或者干脆白牌,跟着客户的单稍微加一点量,搞个工厂店,既可以拿来展示也售卖,那是十多年前,我们外贸圈里的时髦。
当时,做文具 / 香薰蜡烛的同行朋友都开了工厂店,产品比样品间展示的样子看起来要高大上很多,初期生意都是各路朋友捧场,热闹得很。
我也想开一个工厂店,就在工业园我的拼箱仓库边上,厂房都现成的。等到装修一上,花钱如流水。原来 1300 方陈列起来要这么多货和库存!
一去工厂,这也行,那也不错,都来点。一套房子的钱哗哗地流走了。
销售就那样,那时也傻,不会找设计师合作,就候着等着生意上门。售货员小妹在工业园也做不久,主要没事干,大多数时候闲到剥手指甲玩儿。
拯救我梦想的,还得是拆迁。16 年底 17 年初碰上拆迁,幸好当时我们员工都买了社保,遣散费和装修费都有了着落。剩余的货品打包乱卖一通,收摊!
小结:普通人,做中介挣个服务费最安稳。
渠道不一样,供货也不一样,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的路给走没了。
韭菜,真的是割不完的
@ 杭州金融女民工: 差点笑死在一个大姐关于自己直销难民的分享视频里。
这个四十岁的大姐,十几年前是做玫琳凯微商的,就那个卖化妆品的,跟安利差不多的那个。做了五六年,亏了几十万,最近不知道是越想越气还是咋滴,开始疯狂拍视频是把里面的那些门门道道都分享出来了。
她入行是因为跟着一个朋友去参加了一个所谓的会议,然后看到台上有一群女人,穿得很漂亮,在那里自嗨,她当场被感动地稀里哗啦,当场被洗脑,当场就加入了。
她说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的,就是看那些长得也不好的、没文化的、年龄也大的都能干,为啥我不能干。在那儿被人家简单地夸了一下,就觉得自己超级厉害,要去实现伟大梦想。
自从干了玫琳凯的直销,她每天忙得不得了,不是去开会,就是去旅游,五大洲四大洋跑了遍,而且全是自费,囤了一堆货又卖不出去,六七年时间,一共砸了几十万进去,宛如一颗水灵灵的韭菜。
然后她们开会也非常搞笑,开会之前要先唱歌,唱的是感恩的心,但是歌词是他们自己编的,最经典的一句是 “玫琳凯的热情直到头顶、直到脚底、直到全身” 哈哈哈哈哈
除了要自己出钱垫业绩以外,她们还得各种买奢侈品充门面,把自己打扮成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是她们又都没钱,全是靠刷信用卡,每个人都有厚厚一沓信用卡,每个月各种拆东墙补西墙。
然后为了省钱,这群疯批女人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去开会,就是几个人挤一个房间,吃饭就都点最便宜的饭菜,短发离异小西装,十个人凑不出一桌海带汤,且全部都是 AA。
关键是离谱,她说,干这一行的全都是一帮离异的女人,在那儿教人家怎么经营夫妻感情;自己的孩子啥也不是,还教人家怎么教育子女、经营亲子关系。
不过大姐心态非常好,全程都是边说边笑,觉得当年的自己是神经病,当年那群人都是神经病,好几次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了。
最后大姐总结,当年的自己他妈的就是一坨屎,要不是老公多年在背后托举,自己简直连屎都不如。
说来也巧,多年前我们家有个亲戚当也干过这个,各种表现真的一模一样,然后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在干这个,比如我妈家的隔壁邻居一家,套路依然是一模一样。
韭菜,真的是割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