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不错:第1125期
@ 胡萝卜吃兔兔: 始祖鸟坚持闭喙热度很快就无了…… 西贝逼逼逼逼逼逼逼逼逼逼霸占热搜好久了
@ 投鱼问道: 餐饮业内卷太厉害了,带来餐饮口感越来越差,大部分普通饭店,稍微复杂点菜,几乎都是预制菜,而且是网上能买到那种,加热下就可以了。太难吃了,其他的菜就是油腻,炒个韭菜感觉都过油了。现在是越不去饭店,饭店就越内卷,然后就越难吃,就去的更少了。
@ 钵钵蔡: 个人愚见:大家真的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太深了,不是放假了,你就喜欢出去玩,或者必须要出去玩的…… 你在家好好休息几天,允许自己去浪费这段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比千里之外的高消费和费劲折腾舒服的多…… 假期是为了让自己能支配自己的,而不是让你被人支配的。
@ 扫地好辛苦: 初看水浒都是英雄好看,再看水浒都是地痞流氓,现在看都是一群无路可走的人。
@spark 不夜城 :看景德镇鸡排哥火了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群精神贫瘠的人疯狂涌向一个鲜活的生命吸取能量弥补自己的空虚,感觉每一年的互联网都会火一个人就像献祭一样,每个人都能获得巨大的利益,除了他们本人
@ 理白君: 日本虽然人口还会持续减少,但年龄结构是在修复中而不是在恶化中,还有就是不婚率确实挺高的,不过一般如果生育就会两个及以上。所以在东亚三国里,反而是日本未来人口趋势是最乐观的。
@ 牛叔: 最好的日子该是什麽样?一个让你心安的家,几个借钱不打欠条的朋友,一份干事不累的工作,一栋住了几十年还不想换的老房子,还有一辆能带你去见世面的老伙计车。
@ 信号与噪声: 搞投资,你不要做任何人的无脑粉
你唯一坚持的只应该是 “正确与否”,是否符合实际,观点、数据分析本身有没有道理,
而非觉得一个人赚了钱、写了书、是个大 V 就对他慕强、无脑信,容不得别人说他一点不对、也见不到别人支出他的错误
搞钱不是搞饭圈
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每个人无论睡多少觉或摄入多少咖啡因,都会觉得一直很累,但同时也很难入睡 / 经常感到饥饿,但也会反酸恶心 / 分秒必争地工作或打扫卫生,但却什么也没完成?——Kenyon Laing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2023 年和 2024 年可能是我们内卷的顶峰和拐点
@ 刘备教授: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2023 年和 2024 年可能是我们内卷的顶峰和拐点。
2023 年小学招生总数 1878 万人,下一年减少 261 万。
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 1342 万人,下一年减少 7 万人。
2023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 474 万,下一年减少 36 万人。
2023 年人均工作时间每周 49 小时,下一年减少 0.4 小时。
这些减少都不是普通的波动,而都是大约十年来的首次减少,此前一直递增,说明稳定上涨的趋势已经打破。
见顶原因主要两个。
一是人口结构变化,人少了,竞争压力就变小。
二是内卷已经是负收益,也就是得不偿失。如高考报名人数,高中毕业生数量依然在增加,但选择复读的人减少了。
当然咯,不同领域卷度下降不可能同步。以教育为例,肯定先是上幼儿园不用卷,然后是上小学不用卷,以此类推,最后才是上大学不用卷。
各行各业也是如此,有些早,有些晚,但最后大家都会轮到。一开始大家可能都还感受不明显,但可能突然有一天都会觉得舒服了很多。
所谓不卷,是什么状态?
给诸位举个例子。
十年前幼儿园入学困难,想要进好一点的幼儿园都要想办法,进去了可能也要每年给老师和保育员送礼。
但现在变成了幼儿园主动取悦家长,招揽生源,提供各种贴心服务。
就聊这些。
@ 息壤: 很反感把人口减少和竞争减少划等号。
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因为人口同时也是需求,需求少了市场也小了。个人的竞争根本不会减少。
同时规模成本还上升,生存物质成本增加。
下馆子后特别渴的原因
@ 铅医蔷薇: 人类产生口渴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是人体血液里有一个电解质叫做钠离子,钠离子一直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它的浓度大约是从 135~145 之间,当高于 145 的时候,钠离子高了就会刺激人体的口渴中枢,就会产生口渴的感觉,就会喝水,喝水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稀释钠离子,降到 145 以下。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体的血容量下降,就是血液少了,比如人突然失血过多,当人体感受到自己失血过多的时候,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就会被激活,就会刺激人体的口渴中枢,让人产生口渴,开始喝水,喝水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补充血液的容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体一直在分泌唾液来保持口腔的湿润,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服用一些药物导致唾液分泌减少的时候,口腔干燥就会产生口渴的感觉,让人喝水,喝水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口腔湿润一些。
而下馆子,馆子里的菜,虽然你吃着不太咸,但是钠的含量基本上都超标,所以你吃了太咸的东西以后,人体的钠离子浓度就会增加,为了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你就会产生口渴的感觉,把水喝进去,让钠离子浓度降下来
@ 寒江独钓僧: 其实很简单,就是味精太多。中国餐里面除了直接加味精,还有一些调味品里面已经加了味精,比如:
鸡精 / 鸡粉:基本配方里一定会有味精或类似的谷氨酸盐,是鸡肉粉末 + 味精 + 盐的复合品。
鲜味汁 / 鲜味露(如 “味好美鲜味汁”、“李锦记鲜味露”):明确添加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等鲜味剂。
部分酱油 / 调味汁:尤其是 “味极鲜”“特级鲜”“调味汁” 等,往往加味精或呈味核苷酸来增鲜。
火锅底料 / 麻辣香锅料 / 调味包:工业生产的底料中,为了保证鲜味稳定,几乎都会加味精。
复合调味料(如烧烤料、蘸料粉、方便面调味包):绝大多数都含有味精或类似增鲜剂。
张雪峰十项铁律
第一条:普通家庭不求人,医学,军校,师范生。
第二条:富裕家庭继承人,金融,经济和经管。
第三条:毕业就想高薪起,名校电子通信,计算机。
第四条:人工智能 大数据,名校才有好老师。
第五条:如果不能名校见,尽量不进经管院。
第六条:“生、化、环、材” 要慎重,不读硕博不要碰。
第七条:农林、地矿、石油类和土建,风雨野外常相见。
第八条艺术费钱,讲天赋,毕业稀疏就业路,拼爹拼师拼运气
第九条:医学法学苦又累,心理提前做准备,医学学成好前程法学还要看证书。
第十条:天才上大学是为了改变世界,普通人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认清自己很重要。
年轻人输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掉时间
@Value_at_Risk: 关于最近的这种观点:年轻人应该拿着所有的积蓄大胆去赌(买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不要怕输光,以小博大,赢了就能翻越阶级,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反正年轻。我觉得有必要在单独说两句。
我完全不赞同这种观点,年轻人的风险偏好是高一点,也比成家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更能承受损失有更多的容错空间,但这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什么都不管放手一赌了。因为从概率角度,普通人想要通过各种投机(包括曲澳门)短期获得高额收益的成功率实在太低了,相比较之下,如果你不去赌,老老实实在 25-30 这个黄金年龄段里拼搏努力磨炼一技之长,未来人生过得好的概率远远高于 30 岁前不断去赌。不相信这一点的人,可以去看看交易所、中登所在历次牛市公布的数据,别说赚大钱,就是不亏钱的人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是别的成功人士的垫脚石,就如《创世纪》电视剧里的那句话 —— 这些人每天九点钟坐车上班,每个月也就挣了一万几千,省吃俭用的玩股票,妄想一朝发财,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大赢家是什么人。因为真正的赢家根本不会下场和你赌,他们早就完成了筹码的累积,且获取筹码的成本极低,甚至他们能看到你的底牌。
有人或许会说,不买 A 股不就好了,其实美股也是一样,虽然指数长牛,但个股大部分跑输指数,那些专业的投资人,90% 甚至都跑不过指数,你凭什么认为你能跑赢华尔街精英?
此外,年轻人输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掉时间,只有你的时间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时间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甚至很怀疑转播年轻人应该赌一把观点的人,其目的是不是准备让年轻人去接盘那些泡沫资产?所以才会不断散播这种有害的观点?
当然,年轻人也可以去投资,老老实实的去买指数,去做定投,长期持仓不要频繁交易,不要加杠杆,那赚钱的概率要远超短线高杠杆赌博选手。
最后,如果你还是觉得自己是天命之子,一定会赢,自己的时间也完全不值钱,那么我只能祝你好运了。
谷歌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影响巨大的变动
@ 宝玉 xp: 谷歌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影响巨大的变动
上个月,谷歌悄悄地移除了 num=100 这个搜索参数。
这意味着,你再也不能一次性查看 100 条搜索结果了。现在,默认的上限是 10 条。
这事儿为什么这么重要?
-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大语言模型 (LLM),比如 OpenAI 的模型和 Perplexity,它们获取信息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谷歌索引好的搜索结果,即便它们自己也有网络爬虫。
- 谷歌这一改,等于一夜之间把它们访问互联网 “长尾” 信息 (指那些不太热门、但数量庞大的搜索结果) 的能力砍掉了 90%。
连锁反应来了 - 根据《搜索引擎之地》(Search Engine Land)的报道,高达 88% 的网站发现自己的页面曝光量出现了下降。
- 像 Reddit 这样的网站,之前很多内容都排在搜索结果的第 11-100 位,现在被大语言模型引用的次数直线下降。受此影响,其股价下跌了 15%。
对创业公司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想在网上被用户发现,变得难上加难。对于 Reddit 这类网站来说,它们作为 AI 引擎优化 (AEO) (一种专门针对 AI 模型搜索进行优化的策略) 的一部分,其整个游戏规则都改变了。
现在,仅仅做出一个好产品已经远远不够了,你必须先搞定推广渠道。因为如果人们压根发现不了你,他们就永远不会有机会去评估你的产品好坏。
大多数工程师似乎总是忽略这个残酷的现实:一个渠道牛逼的平庸产品,总能打败一个渠道很烂的优秀产品。
正如彼得・蒂尔(Peter Thiel)所说:
“大多数公司连一个有效的推广渠道都做不起来: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销售不力,而不是产品不行。只要你能打通一个推广渠道,你的生意就能成了。但如果你想多管齐下,结果却一个都没做精,那你就死定了。
强大的销售和分销本身就可以创造垄断,哪怕产品毫无特色。但反过来就不行了。无论你的产品有多牛 —— 就算它完全符合用户习惯,谁用谁说好 —— 你仍然必须用一个强大的分销计划来支持它。”
结论就是:
渠道 > 产品
AI 就是一切
@ 火星地球投资笔记: 高盛最近发了 2025 AI 产业研报《Powering the AI Era》,非常有参考价值。我给大家提炼总结一下,可以分为 19 点:
- AI 是基础设施革命:AI 是继铁路、电气化、互联网后的重大技术拐点,其发展依赖资本与基础设施支撑,而不仅仅是代码与模型。
- 天价成本结构:一座 250MW AI 数据中心总成本约 120 亿美元,其中内部 GPU 等设备成本是物理建筑成本的 3-4 倍。
- 最紧迫瓶颈在电力:到 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激增 160%,但当前老旧电网无法适配,构成最紧迫瓶颈。
- 短期电力矛盾突出:天然气电厂审批建设需 5-7 年,风光能源供电间歇性强,核电是长期方案,导致短期电力供需矛盾尖锐。
- 功耗密度飙升:2027 年 AI 服务器机架功率将是 5 年前云服务器的 50 倍,GPU 高能耗亟需液冷等先进散热方案。
- 资本投入创纪录:超大规模企业(如亚马逊、谷歌)计划 2027 年投入 1 万亿美元用于 AI,2024 年全球该类企业日资本支出约 8 亿美元。
- 供需严重失衡:全球数据中心空置率仅 3%,热门市场近 0%,2028 年前难有大规模新增电力,供需缺口显著。
- 融资模式创新:传统融资失效,需 VC、SASB 证券化等创新方式。2025 年数据中心 SASB 交易规模预计突破 20 亿美元。
- 主权基金入场:2024 年 Equinix 联合新加坡主权基金、加拿大养老金募资 150 亿美元,用于扩建美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 电网老化严重:美国电网设施平均已使用 40 年,2030 年美国数据中心需求与供应缺口将达 10.4GW。
- 能源结构预测:高盛预测,60% 数据中心新增电力需求将由 30% 天然气 CCGT、30% 天然气调峰电厂、27.5% 太阳能、12.5% 风能满足。
- 核电目标远大:美国政府推动 2050 年核电容量达 400GW(当前 100GW),微软等企业通过长期购电协议重启旧核电站。
- 表后供电兴起:“自建微电网、直连电厂” 成为绕开电网瓶颈的选择,但存在污染与监管争议。
- 全球资本需求:到 2030 年,全球能源转型、电力与公用事业、数字基础设施分别需 12 万亿、3 万亿、2 万亿美元资本。
- 新加坡 REIT 优势:新加坡 REIT 市场(规模 680 亿美元)因税收优势,成为全球数据中心 REIT 上市热门选择。
- 新玩家涌入:除超大规模企业外,新兴云厂商也在斥资建设 GPU 数据中心,加剧市场竞争。
- AI 推理耗电巨大:一次 ChatGPT 查询的耗电量约为一次 Google 搜索的 10 倍,凸显 AI 应用能效差异。
- 铜成为战略资源:电网大规模升级将推动铜需求,到 2030 年,电网建设将贡献全球铜需求增长的 60%。
- 地缘政治工具化:数据中心选址已成为地缘政治工具,各国通过政策吸引投资,报告指出中国在电力供应方面具备优势。